農曆的九月十九是觀音涅槃成佛之日,也就是觀音佛誕日。
這天還是九月的大重陽,老人說「觀音誕日大重陽,遠行遊子不急歸」是啥意思?有啥說法嗎?
1·九月十九觀音誕
觀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也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佛同稱「西方三聖」,也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並稱為「四大菩薩」。
相傳觀音菩薩的生日是農曆的二月十九,成道日是農曆六月十九,涅槃成佛之日是農曆九月十九,所以民間認為九月十九是觀音佛誕日。
民間關於觀音的傳說有很多,最早的記載出自宋代《曲洧舊聞》中,後來又出現了專門的說明介紹類著作。但流傳最廣是宋代《觀音傳略》中所寫,觀音為興林國妙庄王妙善的女兒,因為自幼慈悲向道,最終修成正果。
佛教典籍中載觀世音在遠古時就已成佛,本名為「不眗(xu)」,是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發願「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因而得名觀世音。
觀音菩薩在佛教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民間最受崇奉,擁有信眾最多的菩薩,人稱「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法華經·普門品》說的: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在民間,觀世音菩薩是個大慈大悲的佛,人在遇難時只需要誦念其名便可得安。
《西遊記》中觀音菩薩的形象端莊慈祥,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限的神力和智慧,普渡人間一切疾苦,這一形象也是由民間對觀音的普遍認知而來。
據說人間百苦千難,無論是危處求安,順處求福,求婚求子,只要一心向善不懷惡念,虔誠念其名就能被聽見。
2·九月十九大重陽
在傳統文化里,九是最大的陽數,陽極生陰;九在一年之中對應戌月,戌月也是秋金至極生冬水的月份。
九月是極陽月,陽月里的極陽日就是重陽,所以民間把九月初九稱為「小重陽」,九月十九為「大重陽」,九月二十九為「尾重陽」。
今年的九月十九是庚戌月、庚子日,戌為陽土,子為陽水,所以這個日期上的大重陽,也是五行中的「大重陽」。
在每個季節之中,越靠近「季王」,也就是月中主氣的日子,季節的力量就最強,然後逐漸減弱;在每個月中,越靠近月中望日,月份的力量也最強。所以在九月的三個重陽中,九月十九的力量最強,陽氣也最盛,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
所以九月十九是個登高和曬太陽的好日子。登高、曬太陽可以增加身體內的陽氣,也能驅邪避病;也可以把衣物、糧食拿出來曬一曬,為過冬做準備,民間「曬重陽,一冬剛」「重陽曬秋,四季不愁」的說法就源於此。
九月十九為陽月、陽日,宜晴不宜陰,所謂「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悶」,冬天冷田中的莊稼才長得好,人也少生疫病。如果這天陰,冬天會以半陰不晴的天氣為主。
3·遠行遊子不急歸
九月十九除了是觀音佛誕日主大重陽外,這天還是歸忌。
古代交通不發達、治安也不好,所以對出門、回家這種事是非常講究的,比如「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三六九、往外走」「初一、十五不出門」「等等。
認為在不該出門或者不該回家的日子犯了忌諱,就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不好的事。
「歸忌」,就是其中之一,《曆法》中載:歸忌日,四孟在丑,四仲在寅,四季在子。其日不可遠行、歸家及徙也。
《後漢書》中還有個小故事講的也是歸忌:桓帝時,汝南有陳伯敬者,……行路聞凶,便解駕留止,還觸歸忌,則寄宿鄉亭。是說有個人在回家時逢歸忌,就臨時找了個地方住下。
一個季節的首月為孟,次月為仲,最後一個月為季。秋季的三個月是申月、酉月和戌月,戌月就是季月,所以九月十九的庚子日,就是歸忌日。
遠行在外的人不宜選此日回歸,所以才說「遠行遊子不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