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提供的是關於個體如何實現人生終極價值的學說,同時禪宗本身就是一個組織化的宗教社團,在管理措施上體現出獨特的管理思想,其內容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管理智慧。
禪宗的管理智慧具有以下特色:第一,注重心態管理;第二,強調直指人心;第三,講究身體力行。
明心見性的心態管理
現代的管理活動通常習慣於依靠制度規範、知識技術、方式方法等外在因素,而禪宗的管理智慧則強調著眼於組織成員的心態,通過改變成員的心智模式、堅定共同願景,推動組織目標的實現。
心有本性的主體意識
中國禪宗的創宗人物惠能在其代表作《壇經》的開篇就提出「定慧不二」的命題。這個命題強調「定慧等」,「定」與「慧」二者是體用一致的關係。當你安定了自己的內心時,你已經達觀了真理;你要想勘破世界的本質,只要體驗自己寂靜美妙的內心就可以了。「我」與「佛」渾然一體,對於修佛者而言,重要的是認識這一事實,而不是離「我」求佛。
禪宗的成佛論要旨在體悟自心清凈,旁騖他求必定修不成正果。凡愚之人不知道他們己身中就有凈土佛性,所以就求這求那;覺悟的人則清楚,心中自有本性,絕不能於心外求生佛國。
「心有本性」的思想,對於樹立人的主體性,從而在現實生活與管理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開拓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發明本心的成功之道
既然己心是覺悟成佛的關鍵,那麼,行為主體外向索求,必以其內在本心為根基。「禪」的要點不在其形式。「佛」無處不在,向沒有佛性的地方用功永遠不能成佛,而離我們最近的具有佛性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心性,所以要「明心見性」。
禪宗的這一思想包含著深刻的管理智慧。當代有些組織的目標往往不切實際,真正的需求並沒有表達出來,而表達出來的又非真正的需求。這其實就是管理活動處於迷失狀態的表現之一。迷失方向的又一種表現,是有些組織無視自身的資源、特色、優勢,一味地學習別人的經驗,盲目地信奉流行的理論主張。
一個組織,只有正確把握存在和發展目標,勾畫出組織成員接受並心甘情願地為之奮鬥的共同願景,才可能形成源源不絕的內在動力,從而使組織不斷向前發展。
聖雅倫的董事長梁伯強有一段精闢的自白——我對「聖雅倫」充滿著信心,而且越來越喜歡它,把它定為我實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實驗室。在許多人眼裡,我們的產品附加值並不高,但是我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里,開發生產這種「能賺錢的有核心技術的」日用產品,具有成本低、市場大的優勢。技術含量高的科技產品不可缺,量大面廣的日用產品同樣不可缺,各有各的市場,各有各的消費對象。梁伯強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宜自己的產品。這是聖雅倫的優勢。
境由心生的管理效應
禪宗管理智慧將人的意識活動的「心」作為組織的關鍵要素,認為只有先喚醒人的心靈,才能給管理目標註入不竭的動力。
現代管理學經歷了一個逐步強調人的心性作用的過程,講究利用人的心靈力量,注重提升人的品質。這一趨勢表明現代管理理論越來越重視組織成員心靈的覺悟,把具有心靈主導性的人作為組織成就功業和保持長久生命力的根本,這與禪宗管理智慧所倡導的「境由心生」不謀而合。
直指人心的溝通藝術
禪宗反對藉助經典解讀和義理剖析的方法和途徑傳授佛法,而是主張直接訴諸人的直觀感悟,直指人心,呈現出獨特的管理溝通藝術。
不立文字的心靈溝通
禪宗直指人心的溝通原則是在「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創宗論中得以確立的。在禪宗看來,佛法不在經典中,不可能藉助經典向外探求獲得,而只能向內探求,在師徒間的會意中獲得。迦葉得到佛法的過程沒有經典,也沒有語言,只有會心一笑。因此,佛法只能直下修行者的內心世界去探求、體驗和領悟。
可見,禪宗所確立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佛法傳授方式,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心有靈犀,心心相印,體悟會通,心領神會。這種不依靠文字語言的心靈溝通方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管理活動中,常常會發生某種神奇的作用。
善於溝通的人,經常會用一些非常簡單的動作來達到與人溝通的目的,比如拍拍下屬的肩膀就表示了對下屬極大的激勵。這種簡單的方式,往往比花很多錢買很多禮物都要有效得多。溝通要重視技巧,這套技巧在我們中國就叫做「通彼此之情」,而不是講道理。通不是直接通理,而是要先通情,而後達理。
觸動人心的溝通形式
「直指人心」溝通方式的運用之妙就在於要避免溝通手段對信息傳遞的擾和扭曲,以便增強溝通的效果。換言之,任何溝通手段都必須有利於對象心靈的開悟,使溝通對象獲得關鍵性的信息。
禪師悟道的這些因緣中其實包含著禪宗「直指人心」的五種溝通形式:
一是言語點化式的溝通。對那些悟性極高的人,只要運用簡單明了的語言直接點化,即可達到溝通的目的。
二是旁敲側擊式的溝通。包括運用針對性的格言警句、包含玄機的辯論、寓意深刻的「大白話」和喻體精妙的比類語,間接提醒。
三是破除成見式的溝通。蠲除知見是直接的破除,棒喝和截流則主要是阻止溝通對象習慣思維的發動,故屬於間接的破除。
四是非面對面式的溝通。信息的發出者先發出模糊的信號,繼而讓溝通對象自己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悟解。因為人一旦想參透某種話頭又不得其解時,勢必念茲在茲,從而在不經意間因聞聲、睹物、勞作、旁聽等機緣而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五是轉移式的溝通。溝通主動者從溝通活動中退出來,代之以提供公案,最終獲得解悟。
必須強調的是,禪宗「直指人心」的溝通方法在運用過程中,始終堅持「不說破」的原則,即溝通任務的完成最終靠溝通對象自己體悟。也就是說,「心」與「心」交流,離開手段和橋樑不行,但完全依賴外在媒介也不能達成目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喚醒溝通對象心靈中本有的情感意識。溝通的手段只要能夠觸動對象的心志,就已經達到溝通的目的。
心心相印的組織效用
「直指人心」的溝通方式,取得了「心心相印」的管理效果。而這種以其成員的心靈相通為存在基礎的組織形式,對於現代管理的組織溝通也是有益的啟示。
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看,這種「直指人心」的溝通方式,有利於組織成員,特別是上下級之間更有效地達成共識,增進情感,加深理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從而維持組織的正常運作,促進組織事業的順利發展。在禪宗的思想中,人是心性主體,如果說管理主要的是做人的工作的話,那麼管人就要管到心。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應該努力架設一條心靈感通之橋,藉助心靈的感應,統一認識,協調行動,減少矛盾,改善經營狀況。
日本本田公司是一個善於藉助內部溝通來培養團隊精神的成功典範。為了內部溝通最大化,公司採取了三種方式:
首先,公司利用特殊的組織結構營造溝通契機。在本田公司中,沒有私人辦公室,所有人都在一個沒有間隔的辦公室里辦公,辦公桌彼此相鄰,絲毫沒有等級差異,這種工作環境特別容易激發團隊精神。
其次,公司通過實行團體決策引發持續深度的內部溝通。各個部門都指派人參與決策過程,如果有人提出良好的構想或方案,將由全部參加者逐步達成共識。
再次,公司通過崗位輪換來促進或保持內部溝通。本田公司經常讓團隊成員彼此轉換工作,以避免長時間做某一項工作而導致厭煩。
日常行為的自我修鍊
既然覺悟涅 不是在靜坐禪定的狀態下可以獲得的,那麼,成佛就不能排除日常的世俗生活,世俗生活也是通向佛境的常規路徑。禪宗強調眾生應該正確對待日常生活,抱著一顆平常心,身體力行,在日常行為中實現人生終極理想。
持平常心的修鍊前提
禪宗提倡僧眾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一顆平常心。只有具備了平常心,身體力行才不至於違背佛性。平常心是禪宗的重要行為原則。從另一個角度講,「平常心」之專註的反面要求就是給心靈留足空間,增強心靈的容納度。
1957年,咬緊牙關走出絕境的李嘉誠開始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膠花,當時既沒有漂亮的廠房,也沒有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有一天,一張報紙上登出了破舊的「長江塑膠廠」和似乎無所作為的廠長。李嘉誠自然知道這種反面宣傳將使他再次「兵臨絕境」。他當即心生一計,決定充分利用這種免費宣傳。於是李嘉誠拿著這份報紙,背著自己的產品,走訪了全香港上百家的代理商。
李嘉誠很坦誠地對他們說:「你們看,『長江塑膠廠』在創業階段的廠房是夠破的,我這個廠長也是夠憔悴且衣冠不整。但請看看我們的塑膠花,還有幾款我們自己設計且連歐美市場都沒有的品種,我相信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歡迎你們到我們廠來參觀訂。
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