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寺又稱靈山護國禪院,位於潮陽銅盂鎮塔口山麓,是惠能大師弟子大顛法師於唐貞元七年(791)所創,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僅次於潮州開元寺的潮汕第二名剎。這裡湖光山色,風光旖旎,是佛門修行聖地,歷史上更因大顛與韓愈相會於靈山且結下莫逆之交而成為儒釋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大顛是唐代潮陽乃至整個嶺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位高僧,他出生於潮陽,早年和葯山、惟儼師從西山惠照禪師修行,受戒後,前往南嶽參謁石頭希遷禪師,大悟宗旨,並得曹溪之法。據《潮州府志》載:「貞元六年(790),大顛回到潮陽,開闢牛岩,構立精舍,附近蛇虎皆遠去。翌年,又在縣西部塔口山幽嶺下創建禪院,名叫靈山寺。」據傳,當年大顛為興建寺院曾踏訪潮汕各地,最終雲遊至靈山一帶,見此山清水秀,風景宜人且富有靈氣,因此就決定在此修建寺院,並獲得已卸任的潮州刺史洪大丁的大力支持,最終在佛門弟子和附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並在此弘揚曹溪禪風,受法弟子千餘人,影響巨大,以致王安石在《送潮州呂使君》詩中寫到「有若大顛者,高材能動人」,對大顛讚賞有加。
韓愈刺潮後,聞大顛和尚精通佛學、文學,甚為歡喜,遂修書邀請大顛至潮州城相晤,大顛欣然接受,受邀來到潮州與其會晤。雖見解有所不同,但是交談甚歡,韓愈認為大顛「頗聰明,講道理」,兩人非常投機,明隆慶《潮陽縣誌》也載兩人會晤:「談論十數日,甚為投契」。此後,兩人書來信往,讀敘佛學、文學,清光緒《潮陽縣誌》載有韓愈《與大顛書》三篇,從此兩人結下了莫逆之交,成為儒釋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清乾隆《潮州府志》記載「元和十四年,刺史韓愈貶潮州。遠地無可與語,聞大顛名,召至,留十餘日,謂其能外形骸,以理自勝為難得。因與往來,及祭海神,至潮陽,遂造其廬。未幾移袁州,復留衣服為別。」在與大顛結緣於潮州後,韓愈又多次蒞臨潮陽靈山寺訪晤大顛,韓愈對大顛的操琴技藝、學問十分敬佩,也為大師的個人修養所折服。雖韓愈因反佛檄文《論佛骨表》而被貶潮州,但是在結緣大顛之後,改變了韓愈對佛教的一些偏見,大顛給韓愈以極大的教益,使韓愈心悅誠服,對其傾心不已。在韓愈《與孟尚書書》中云:「潮州時,有一老僧號大顛,頗聰明,識道理,遠地無可語者,故自山召至郡,留十數日。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與之語,雖不盡解,要自胸中無滯凝,以為難得,因與往來。」以致離潮轉任袁州前,韓愈還特地到靈山寺與大顛告別,兩人晤談甚久。當時已年逾88歲高齡的大顛親自送韓愈至山門,離別之際,韓愈脫下官服相贈。此後大顛和尚一直將韓愈的官服帶在身邊,直至圓寂,後人在贈衣處建「留衣亭」紀念。靈山寺是大顛與韓愈深厚友誼的見證,更是潮汕地區儒釋交往史上重要的歷史篇章。
歷經千年滄桑,靈山寺幾經修繕,現今依舊巍峨壯觀,寺院周圍樹林茂密,風景秀麗,向有「九龍八首,獅象對峙」之美譽,更以「道跡賢蹤」享譽海內外。寺院建構完整,文物遺產相當豐富,「舌鏡塔、留衣亭、拔木塢、寫經台、祝聖碑、開善藏、白石槽和千叢果」被譽為「靈山八景」。其中舌鏡塔是大額祖師的墓塔,據明朝隆慶《潮陽縣誌》載:大顛和尚「長慶四年(824年)一日告辭大眾而逝,年九十有三……基塔在靈山寺左。至唐末有發其竄堵而葺之者,骨髀盡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復瘞之,號瘞舌啄;宋至道中,鄉人又發視之,惟古鏡一圓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整座墓塔高2.8米,塔身直徑1.8米,由78塊花崗岩組成,是仿造古印度墓塔而建,更是省內現存較為完整的唐代墓塔,對研究唐代潮汕佛教以及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1978年,靈山寺被確定為潮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批准公布靈山寺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漢傳佛教寺之一。197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唐大顛祖師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