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磨
菩提達磨,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從小聰穎機敏,悟性超人,立志弘揚大乘。後精通定學,造詣高深。因可憐此邊地但以法相引導,南北朝時從海路來到中土,先抵廣州,後到金陵,曾與梁武帝談論佛法,因不投緣,遂渡江至北魏。所到之處,都向人傳授禪法定學。當時中國佛教界,盛行講經說法,聽說達磨傳授禪法定學,都頗感詫異,並屢遭譏諷。
當時有兩個沙門,一叫道育,一叫慧可,雖是年輕後學,但銳志大乘,愛好禪法,自從遇到達磨後,知道碰到良師,遂師事之。在四、五年的時間內,他們跟隨左右,誠心侍候,達磨感其真誠,遂授以大乘安心之法:安心(理入)、發行(行入)、順物、方便。並對他們說,佛法雖然浩瀚廣博,但最根本的有兩種:一曰「理入」、一曰「行入」。
藉教悟宗,深信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只是由於客塵煩惱所障礙,不能洞見佛性。舍偽歸真,凝住壁觀,則無自無他,凡聖等同,堅住不移,更不隨於他教,此即與道冥符,寂然無為,這就是「理入」。
所謂「行入」者,主要是教法的實踐,萬行皆容攝其中。其中有「四行」:一曰「報怨行」,亦即修道之人,若受苦時,應當把它看成是自己過去世捨本逐末,多起愛憎諸惡業所致,現在世雖然無做惡業,但因過去世之惡業報應,遂有眼前諸苦,因之現在甘心忍受各種苦難,毫無怨恨之意。此正如經上所說的:「蒙受苦難,卻能處之泰然,皆因了達三世因緣果報。」此心生起時,即能與理相應,體冤而能進道也。二曰「隨緣行」,亦即眾生本來無我,皆由昔業所致,一切苦樂,皆從緣生。縱有榮譽勝報等事,也都是過去世諸善業,今日方才得受。緣盡之後,一切還歸於無,何喜之有?一切榮辱得失,皆任運隨緣,心無增減,八風不動於心,舉止合乎於道,這就是「隨緣行」。三曰「無所求行」,亦即世俗之人,長期執迷不悟,處處貪求執著,此即是「求」。修道之人,能體悟真理,與世俗之人相反,安心於無為,此即是「無所求」。一味追求執著,因三界皆苦,豈能有樂?因此經云:「有所貪求的人,必苦難不斷;無所貪求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法樂。」四曰「稱法行」,亦即性凈之理。此法空而無相,無染無著,修道之人,應當稱法而行,不染不著,自利利他,此為「稱法行」。達磨在漢地大弘此法,識真之上,紛紛歸依信奉之,記錄其言語,流行於世。
菩提達磨自稱一百五十多歲,以游化弘法為務,後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