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瑞光寺塔
瑞光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盤門風景名勝區內。相傳三國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為迎接西域僧人建造了瑞光寺(初名普濟禪院),赤烏十年,孫權為報母恩,又建十三層舍利塔於寺中。宋宣和年間重修時將塔改為七級,並賜匾為「瑞光禪寺」,相傳塔上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瑞光塔」,並沿用至今。
1978年4月12日傍晚,三個熊孩子放學後,為了掏鳥蛋,不顧危險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寺塔。
他們爬到瑞光塔的第三層,無意間摸到了一塊鬆動的塔心磚。他們掀開沉重的磚龕,發現下面是一個黑黝黝的地洞。靠著牆壁破洞中透出的微弱亮光,三個熊孩子發現地洞中還有個一米多高的木箱子。
因為塔高無法正常爬下,他們將這批後來價值五十億的文物直接從塔上拋下。此外,因為天色已晚,三個熊孩子點燃了一卷宋代「碧紙」雕版《妙法蓮華經》用來照明,萬幸其他六卷經書未遭毒手。
聞訊而來的專家看到這一黑色外盒,頓時震驚了。雖然歷經千年,卻依然色彩斑斕。經專家鑒定,裡面是北宋真珠舍利寶幢。想到當時這些寶物被三個熊孩子從第三樓拋下,大家都驚得冷汗直冒。
這件真珠舍利寶幢是用珍珠等七寶連綴起來的一個存放舍利的容器。後來就成為蘇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木函用銀杏木製成,為五節正方形套疊式。外壁畫有彩繪四天王像,為罕見的宋畫精品。
四天王像比例均勻,面部表情誇張,形象生動,氣勢雄壯。四天王像各被局限於一個狹長的畫面之內。作者通過人物軀體的動勢,衣帶的飄舉,富有表現力的筆觸和設色,表現了天王靜中之動。豐富的天然色彩,使畫面具有真實感和運動感。畫中還處處可見唐代畫聖吳道子的遺風,筆墨渾厚雄健,用柳葉描法,線條生動流暢,富有變化,使整幅畫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在木盒上刻有「大中祥六年四月十八日記」以及「都勾當方允升妻孫氏十娘」的字樣。「大中」是北宋真宗時期的年號,而「勾當」其實是北宋時期的官名,這個木盒應該是北宋時期,一個叫方允升的地方官,和他妻子孫十娘一起留下的遺物。
四大天王(梵文:चतुर्महाराज,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為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凈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松則聲不響,錶行中道之法;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持國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此處東方持國天王用象徵國家武力的兵器「鉞」代替了的象徵禮儀教化同音「鉞」的「樂」器——琵琶或阮琴,表明了一個國家要使蠻夷俯首,用禮儀教化是不行的,要靠國家武力說話。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贍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增長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胄,手纏一條龍或是蛇,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以龍王等為廣目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胄,左手卧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魔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與羅剎為多聞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木函與寶幢
裡面除了這些,剩下的文物大多是佛教的經書以及菩薩的雕像。其中年代最久的當屬五代十國時期的手抄經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宋朝年間制的陪葬品,林林總總其價值估計能超過五十億元。
僅僅盒子就如此精妙絕倫、珍貴難得,可以想見裡面是有多麼罕見的寶物。果然,內函里存放著一件絕世精品呈現在眾人眼前——宋代真珠舍利寶幢。這是一個存放舍利的容器,是在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六年製作的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
這件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的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舉世罕見。
寶幢通高122.6厘米,由上等的金絲楠木製作而成,自下而上分成須彌座、佛宮、塔剎三個部分。須彌座呈八方形,象徵著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層,包括底座、須彌海、須彌山;通體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雲,「四大天王」站立在雲端之上,手持各種武器,氣勢非凡,而站在他們邊上的「四天女」則是溫柔美麗,阿娜多姿。
選材上,製作者根據佛教中所說的世間「七寶」,選取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銀等材料進行裝飾,光珍珠就有近4萬顆,而塔剎頂部是一顆直徑3.4厘米的水晶寶珠,寶珠兩側以銀絲挽出火焰造型,意示「佛光普照」。幢內置一乳青色葫蘆小瓶,瓶內藏舍利九顆。
第一層:塔剎
佛宮的頂部是金銀絲串珠嵌寶的華蓋,華蓋上方就是塔剎,立於華蓋之上。主體呈柱狀,由銀棒和包金箔木柱相接而成,剎輪以白玉、水晶、五色珠料等製成,間以金銀絞花、葉片及銀絲串珠裝飾;剎輪上部的銀絲串珠小幡蓋,系由極細的鎏金銀絲製成三股合一的辮絲盤曲的各種朵花構成,小幡蓋一周垂八條流蘇銀鏈,下接華蓋八角;以銀絲編織而成的八條串珠天龍為脊,個個昂首俯衝,代表著八大龍王。塔剎頂部有一顆直徑3.4厘米水晶摩尼寶珠,寶珠兩側以銀絲挽出火焰光造型,以示「瑞光普照」。
製作工藝上,運用了玉石雕刻、金銀絲編製、金銀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繪等十多種特種工藝技法精心製作,雕刻的十七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見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難度極大,天王的威嚴神態、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靜穆莊嚴,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可謂巧奪天工,精美絕世。
第二層:八大護法天神護衛的佛宮
殿內中部覆蓮座上立有寶藍色八稜柱狀經幢,八面依次以真楷、草、隸、篆書陰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語「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幢體中空,內置一乳青色葫蘆形小瓷瓶,瓶內就是最寶貴的九顆舍利子。及摺疊的雕版印刷梵文和漢文《大隋求陀羅尼》經咒各一張。
幢頂置有挑花工藝製成的纏枝紋鎏金銀皮小龕,一尊通體描金、雙手作禪定印、頭裹風兜,身穿僧祗,俯首閉目的木雕高僧大德祖師像趺坐其間,莊嚴慈祥,安閑靜恬,雖然體積極小,但是刻畫入微。殿柱及幢頂鎏金銀龕之上為圓形八出殿頂,其椽梁骨架和內芯為整塊木料削制而成,椽條用108根空心細銀條製成,骨架和內芯之外再罩上銀絲編成的梅花形絲網;橫樑、斗棋、瓦片、滴水等皆用粗銀絲為骨,細銀絲網結,串以珍珠;梁角處還有八隻護梁神形象;所有斗棋梁枋、飛椽出戧,均綴串密集的小珍珠;八出戧角端部懸垂有寶花瓔珞幡鐸。殿頂之上又置有堆漆描金寶相花紋木龕,堆漆花紋中點綴有少許小珍珠;龕內盛放金雕細頸寶瓶,表面浮雕圖案以觀音和嬉戲童子為主題,圖分四面,雲紋為底紋,間以飛天、鳳凰,一派仙靈意境。
龕上復置八角形金銀絲串珠華蓋,華蓋硬樞以鎏金粗銀絲製成,蓋面花紋按八個等分面布局,每個面由上下兩片辮絲盤成的紋樣構成,華蓋周邊綴有紅、藍、白等各色寶珠,蓋面上約略綴有蜿蜒排列的珍珠串飾花紋;華蓋上還飾有八條串珠天龍,呈放射狀沿華蓋頂間向下昂首俯衝,使華蓋和其下的殿頂如同八脊重檐翹角般富麗堂皇。
寶幢展示的天王、天女、金剛、佛祖四個方面十七尊造像,神情不同,個性獨具,小中見大,充滿活力。作者刀法精湛,衣紋起伏處理得當,線條流暢,肌膚動感表現突出,奏刀簡練,粗看似是渾圓,細睹顯見塊面。造像承襲佛教儀軌,裝鑾非同一般。不塗金裝,不施彩繪,自身素色,通體描金,極為少見。
須彌座而上是在木質描金勾欄,勾欄內是須彌海山,須彌海山通體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雲,"四天王"站立雲端,手持各種武器,氣勢非凡,站在他們邊上的則是"四天女",溫柔美麗,婀娜多姿。波濤洶湧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即為須彌山。一條銀絲鎏金串珠九頭龍盤繞于海涌柱,傳說它是龍王的象徵,掌管著人間的旱和澇。
第三層:須彌座
幢殿系真珠舍利寶幢的中間部分,居須彌寶山之上。幢殿由殿基、殿柱、殿外護法八天、八棱經幢、幢頂鎏金銀龕、殿頂、漆木龕、華蓋等部分組成。一周八根殿柱,均由木製八曲如意柱外鑲包累絲工藝編結的鎏金銀絲製成,殿柱下置覆蓮狀水晶柱礎,柱礎之下為刻有雲霧繚繞的描金八棱形殿基;殿柱外側一周,所雕佛像尤為精到。
底部的須彌座呈八方形,象徵著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層,包括底座、須彌海及須彌山。底座的每層轉角處以堆漆條花圖案包角,座階上站立著八隻跳躍飛舞的銀獅子,斜面貼飾有形象各異的堆漆裝金供養人像。
該寶幢的須彌座造型極為精美繁複,通體描繪寶相、纏枝、幾何圖案,細如纖毫。
台座呈八棱形,每一稜角底部下起高3厘米處有貼有形態各異的堆漆狻猊的燕尾形牙腳。八稜台座之上出雙層平行方澀,中間束腰,每面設壺門三個,一周二十四個壺門孔上裝飾有金銀絲如意花飾;澁面綴以海棠形寶飾,澁角以堆漆條花圖案包角;澁上置八隻小銀獅,有騰躍、後顧、搔耳等,造型生動;銀獅內側又起一層方澀,澁上收分漸斂呈八棱斜弧面,其上折收為平階。八棱斜弧面一周貼飾有堆漆裝金製成的兩人一組共十六個供養人形象。其上的平階八角處各置立體雕刻的小木獅,木獅表面施石青,局部略敷朱彩;平階內側收腰處,鏤如意壺門,上承八角帶環繞勾欄的平階。
勾欄的八根欄柱頂端綴銀絲串珠蓮花,蓮花上各置一顆水晶球。勾欄平階之內,一周立面及圓形平面上雕出浪濤滾滾的大海,整體描金;海浪周邊雕出向上升騰而起的八朵描金祥雲,頂端立有八位天神;大海中央如蘑菇雲般突起透雕的山柱,柱上盤繞一條鎏金銀絲串珠編織而成的九頭蟠龍,龍脊和龍皮大框用鎏金粗絲構成,龍齒、發、耳、角及龍的鱗、爪由極細的三股合一的辮絲製成,龍爪甲則以銀子鑿出;圓柱上端托起由十六座疊嶂山巒組成的須彌寶山。
真珠舍利寶幢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真珠舍利寶幢的須彌座、供養人、雲海、須彌山、雲頭、天王、天女、護法天神、漆龕、木雕趺坐佛祖像等皆結合朱漆、隱起貼金、貼金彩繪、稠漆堆塑等漆器綜合技藝,八角經幢採用碧地金書等技術,代表了蘇州最高超的漆器工藝,體現了宋代漆藝的最高水平。綜合了當時的木雕、漆藝、玉雕、金銀細工等專業技術的頂尖水平。凝聚了許多能工巧匠的智慧與心血。它是根據佛教典籍中的記載,採用虛實相生的手法,發揮了豐富的想像力,設計了一個超凡脫俗、莊嚴華貴的佛國世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國寶級佛教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