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禪宗講究「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自釋迦摩尼說法後,收有眾多弟子,摩訶迦葉尊者「捏花一笑」成為西土禪宗初祖。佛陀將那種不可說的東西傳給了摩訶迦葉。經過幾十代導師的努力,到了菩提達摩時,禪宗的芬芳到達了頂峰。
在達摩年輕時,他與師父菩提多羅有一個約定——在師父去世後六十七年,他要前往中國傳播禪宗佛法。因為當時的天竺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了佛法的生存空間。如果不另找一塊新的土地,禪宗血脈將永遠消失。
佛法的影響很廣,受眾很多,可它的精華卻是禪。菩提達摩為了保住這門先進的修行技術,以年邁之軀耗時數年,終於成功東渡,開始了他的偉大傳法計劃。
達摩大師為人真實,性格犀利,不喜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他雖然在中國傳法幾十年,可是收的弟子並不多,也就四個人。惠可當年為了拜他為師,自斷左臂以表決心,可見達摩收徒之嚴格。
到了達摩生命的最後日子。已經兩鬢斑白,油盡燈枯的他,將弟子們召集到跟前,要從中選出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繼續弘揚禪宗佛法。
達摩對眾弟子說:「你們跟著我這麼多年,修為大有精進,今天將你們所悟告訴我,如果誰說得最究竟,了悟了佛法的真義,我就傳他衣缽,他就是禪宗二祖。我走以後其他人就跟著他修。」
弟子們恭敬地面向達摩,惶恐之至,還有一些緊張,一些激動。一是師父的離去,二是這個嚴峻的考核,三是二祖的位置,讓人垂涎三尺,誰又不想要呢?
這時,年紀最大道副先開口,他說:「文字可以說明佛法真義,不能執著於文字,但也不能捨去文字,這是悟道必須使用的工具。」達摩面無表情地說:「你只得到了我的皮而已。」
一個女弟子說:「好像慶喜(阿難)見了阿舍佛國,一見之後便了悟真相,豁然開朗,以後就不需要再看到了。」達摩搖了搖頭說:「你所體會的比道副多一些,但只得到我的肉而已。」
第三個匪僧說:「地火水風皆虛空,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受也非實有,而我所見,卻無一法存在。」達摩稍微有點欣慰說:「你很接近,不過也只得到我的骨而已。」
這個三個人都不及格,他們的見地都被達摩否掉了,只剩下惠可一個人了,達摩能找到自己滿意的接班人嗎?
達摩慢慢轉過頭來,看著惠可問道:「惠可,你的意思呢?」只見惠可趕緊站了起來,懷著恭敬的心走到達摩跟前跪下,始終一言不發,只是不斷地跪拜。他沒有什麼好說的,只是不斷的對師父表達感恩。
看著惠可的行為,其餘三個人都面面相覷,給搞懵逼了,這是什麼操作?達摩看著惠可,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他說:「就是這樣!你總算得到了我的精髓。」一旁的女弟子才恍然大悟,補充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之後達摩將衣缽傳給惠可,其他人附體膜拜,惠可正式成為禪宗二祖。達摩贈予四卷《楞伽經》說:「這是佛祖的精要,可以幫助世人開悟。衣缽傳到六祖就不要再傳了,那時候禪宗法門已經開枝散葉。」
「可是知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說理的人多,悟理的人少。你不可輕視任何迷失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間都可以棄惡從善。」最後留言:「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那麼問題來了,其他人明確地說出了自己的心得,境界還是挺高的,為什麼沒有獲得達摩的認可?惠可一言不發,只是跪跪拜拜就獲得了二祖的地位?這是為什麼?難道態度好就夠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到底是什麼意思?惠可的行為和摩訶迦葉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是我們要如何理解呢?不說話的人就表示悟道了?我們可以來捋一捋,當然是一家之言,不認可的朋友就當看個熱鬧。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這句話耳熟能詳,我們都聽起繭了。它其實表達了語言文字的貧乏性,一旦我們說出一個東西,難免就形成了二元對立。
說大就有小,說黑就有白,說男就有女,這是碎片,不能代表道。言語道斷,只要說出來就會誤導別人。想要表達那無法表達的東西的確很難,可是你想要表達的時候只能用語言文字,這是沒有辦法的。
只能說盡量地表達清楚,接近真相,能懂得自然懂。也許大部分的人是不能懂的,這是目前人類的意識水平,這個可遇不可求,需要福報和緣分。
我們其實想說,佛家的東西畢竟來自印度,當然它對文化的貢獻很大,可是原產地不是中國,你就不能那麼接地氣地理解它。從文字層面可以理解,可是你無法把他轉化得很好,經過翻譯的東西一定是有一些精華丟失的。
為什麼?佛家是出世,你總不能都出世吧?那永遠只是少數人。如何入世?對我們的生活有益,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活在世俗中過這個物質生活,同時又有佛陀內心的那種寧靜。
儒釋道本是一家,核心精華是一樣的。真相只有一個,如果有很多真相,一定有很多是假的。我們簡單來打一個比方吧,說一說什麼是「道」?
按照儒家的說法,道就是「不偏不倚」,它的境界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到了這個境界,我們人生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當然你不一定到的了,這個是很難的,可是你能接近這個狀態的話,你得人生一定也會很好。
按照道家的說法,道就是那個太極圖,那個整體。黑與白兩個合在一起叫做道,缺一不可。如果你選擇其中一邊,黑的,這就不是道了;如果你選擇另一個邊,白的,這也不是道,兩者都是一個極端,是一個碎片。
那道是什麼?道是整體啊,就是那整個太極圖,就是不偏不倚,沒有分別心。可是不偏不倚不就是一句廢話嗎?等於沒說嘛,因為如果聽的人沒有悟到,他是聽不懂的。
如果你告訴他選左邊,你知道是一個極端;如果你告訴他選右邊,也是一個極端,所以你沒法去說什麼。如果你說不偏不倚,等於沒說,他還是不知道如何選擇。
如果一個人他是悟道的,他一定是靈活的,識得自性,他選左邊的時候也是道;選右邊的時候也是道,這是為什麼呢?我們選一邊的時候就是極端,他選一邊的時候就是道?
因為他選左邊的時候是現實朝右邊傾斜了,他以左邊來平衡;他選右邊的時候是現實朝左邊傾斜了,他以右邊來平衡。在現實沒有波動的時候,他就處在中間,不偏不倚。
所以說道是非常微妙的,不可說。一個真正悟道的人擁有很高的覺察力,他隨時變化,根據實際情況在當下反應,總是可以做出最好的選擇。他不會墨守成規,選左邊,或右邊,或中間消極著只使三分力。
中庸之道,孔子可是悟道的人,不是迂腐的老頑固,我們可能都誤會他了。孔子推行的三綱五常和佛陀的持戒差不多,因為大部分人對悟道變成君子沒有興趣,所以就頒布紀律,大家先守規矩吧。不然的話大家都亂來,搞得人人自危,那就沒法玩了。
人們通過守規矩,持戒不一定會悟道,可是悟道的人一定會守規矩,因為內心已經升起正見。
所以當達摩選接班人時,惠可沒法去說他悟到的佛法真義是什麼,因為說,就是錯,大道無言,只能自己體會,乾脆對師父表達感謝吧!
也許全文比較拗口,但道幾乎就是這樣。能說上兩句的不一定悟道了,只是他有一些了解,知道和活在其中其實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一本《道德經》唾手可得,可是活出道來?難於登天。
感謝您的觀看!我們下次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