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北溝東部的龍泉寺,為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寺院。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歷史悠久、建築得體、以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而著稱。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必刪除
何為龍泉?其主要的說法有二個,
第一毗戶殿前的一道石隙中有泉水流出,細流彎曲型似蛟龍,所以得名龍泉。
第二,又和唐太宗李世民有關,當年李世民東征,路過千山在此安營紮寨,皇帝是真龍天子,喝過此泉水故名龍泉。民間還有其它種種傳說,給這座古老的寺院罩上了神秘色彩,時代交疊變幻,不變的是那終日流淌的泉水,訴說著歷史,承載著滄桑!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必刪除
龍泉寺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創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千山志》記載,佛教僧侶於南北朝時期進入千山後,部分僧侶初棲身於極樂洞中,後來在極樂洞的旁邊又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寺院。到了唐朝時期佛法大興,僧眾逐漸在極樂洞附近周邊修建了一些小佛堂和廟宇,龍泉寺建築已經有了基本的雛形。這一點在現存的眾多唐代碑文中多有記載。千山的「五大禪林」均建於此時期,由此歷朝歷代代均有重修加建。
金、元時期,龍泉寺的發展開始進去了逐漸鼎盛的時期,寺廟建築規模日趨龐大,儼然有成為千山五大禪林之首的趨勢。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必刪除
龍泉寺大規模興建是在明代以後,進入千山龍泉北谷就可以看到龍泉寺雄偉壯觀的山門,上刻明萬曆皇帝在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重修「龍泉寺」時,御筆親題「敕建龍泉」四個大字。龍泉寺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法王殿、禪堂、齋堂及配殿等均建於明代。明代除明世宗外(明世宗崇信道教),別的皇帝都推崇佛教。尤其是明神宗朱翊鈞和其母慈聖皇太后。明萬曆十二年,感龍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揚佛法之功,慈聖皇太后宣旨:將宋版大藏經637函,計678卷,賜予千山龍泉寺。同時賜銅鑄金蓮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從此成為龍泉寺鎮寺之寶。名震中原,冠絕關東。清軍入關建立清朝以後,龍泉寺依然風光無限。康熙和乾隆兩百代皇帝都曾下令修建過龍泉寺。至此,龍泉寺才有了今日的規模。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必刪除
除了龍泉寺名字由來有很多傳奇之外,這座寺院和彌勒菩薩有著極大的聯繫和緣份。
千山被稱為「千山之山」,登高俯視,那上千座山峰就象眾星捧月般環持著龍泉寺。寺中的彌勒法殿,竟那麼神奇不偏不倚的與千山自然形成的彌勒大佛同在一軸線上,遙遙相對。而走進彌勒法殿,心細的人會發現龍泉寺的彌勒菩薩是坐南面北的,人稱「倒坐彌勒」,這和其它地方寺院的彌勒坐向恰恰相反,這樣安置又是為什麼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必刪除
相傳東海龍王太子觸犯了天條,(為什麼龍王太子總是觸犯天條呢?)被玉帝貶到千山龍泉谷化為山峰。但龍王太子心生怨氣,三番五次的想要逃跑。於是龍泉寺的僧人為了鎮住龍王太子,特別請來一尊彌勒菩薩聖像,坐北朝南坐在龍頭之上。有一天,彌勒菩薩真身到其它道場去承受香火,感知彌勒菩薩不在的龍王太子,背負著龍泉寺搖頭擺尾晃動身軀,欲起飛回歸大海。此時遠在四川樂山的彌勒菩薩身子一動便知千里之外的龍王太子要逃跑。於是一道佛光返回壓住了正欲起飛的龍王太子,那龍王太子瞬間又化成了山嶺。因飛龍的轉動,龍頭上的彌勒佛像,也隨著飛龍向南轉而改變了方向,成為坐南朝北的「倒座彌勒」了。彌勒菩薩用法力定住要逃跑的龍太子後,見自己的座位變了,付之一笑,心想,倒座就倒坐吧,反正天下各山各寺我都是正座,有一尊倒座塑像也好。就隨他去吧!後來,為了龍泉寺能夠永遠堅如磐石,鎮住飛龍,又在彌勒殿旁立了一根花崗岩石杵,高有2米,起名叫「鎮山寶杵」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必刪除
另外,大家都知道千山有一個天然彌勒大佛,殊不知龍泉寺亦有一尊天然彌勒佛像。彌勒菩薩是未來佛,象徵光明、未來和希望。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後,居須彌山兜率宮中為未來世界的佛祖。相傳,一次彌勒菩薩雲遊名山大川,見千山風光秀麗,就坐下來休息,不料竟然睡著了,在千山綉蓮台一睡就是三千年。他睡覺的地方就形成了天然的彌勒大佛。彌勒佛醒後還戀戀不捨,又在龍泉寺後山坐了三百年,於是又形成一處天然的彌勒佛像。現今在龍泉寺後山毗盧殿北有一座高30餘米的山峰,上下渾然一體,積石而成,峰頭微向前傾,遠望如一尊巨大的彌勒佛像捧腹而坐,輪廓清晰,故稱「彌勒峰」。高聳的峰壁上刻有「吐符應生」四個大字。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必刪除
和大多的古老寺院一樣,龍泉寺也沒有逃過戰火的破壞,日本侵略東北,佔領千山時期,龍泉寺的文物遭到日寇的破壞和盜搶。大量的楹聯、匾額、古佛和字畫等精品被洗劫流失。
另外,位於吉林省梅河口市五奎山境內,建有千山龍泉寺的下院。梅河口市五奎山龍泉寺原址位於號稱"小奉天"的山城鎮西街路北。,始建於清光緒5年(公元1872年),龍泉寺原寺有廟宇54間,佔地7000平方米,"文革"期間被毀壞,1992年,梅河口市人民政府為積極落實宗教政策,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五奎山風景區龍山鳳嶺澗,重建龍泉寺。五奎山龍泉寺系佛教五台山龍泉寺分支,千山龍泉寺下院。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歡迎點贊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