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竺來的譯經師 闍那崛多

2022年09月28日02:30:09 佛學 1167

隋西京大興善寺北賢豆沙門闍那崛多


從天竺來的譯經師 闍那崛多 - 天天要聞

闍那崛多,漢地稱德志,北印度犍陀羅國人,意譯稱香行國。居住在富留沙富邏城,意譯為丈夫宮。剎帝利種姓,俗姓金步,漢地稱為項,意思是有如孔雀之項,在當時國中此是貴姓。其父名跋闍邏婆啰,漢地稱為金剛堅,少年時就胸有大志,後官居宰相。闍那崛多兄弟五人,他排行最小,但由於宿植德本,故最早萌發道心,在童年時,便想出家,父母親了解其志向,故同意了他的請求,讓他出家。

當時國中有一大林寺,崛多投止該寺。其時,寺中有一和尚其郁波第耶,漢語稱「常近受持者」,今稱「和尚」,是于闐國的音誤,名嗜那耶舍,漢譯為勝名,專修靜坐,精通禪定;另有一教授師其阿遮利耶,漢語稱「傳授」,或稱「正行」,即「阿闍梨」,也是臨近國家的音誤,名闍若那跋達啰,漢譯稱為智賢,遍學三藏,尤精律藏。崛多自出家後,對二位師父十分尊敬,經師父教誨一年多,已粗識佛學旨趣。適其時聖跡猶存,便隨本師前往觀瞻,時年二十七歲。

於受戒三夏之後,便隨師遊方弘化。開始時,有十人同行,路經迦臂施國(西域古國),逗留期間,國王奉其師為法主,供養殷勤、豐厚。因欲巡歷諸國,便從西面翻越大雪山,此山極是險峻。到了厭怛(中亞古族名)國後,由於野曠人稀,所需食物,無人供給。崛多便暫時舍戒,儘力侍奉供養師父。由於神佛護佑,雖幾經艱辛,而幸免於難。後來又經過渴羅盤陀及于闐諸國,因遇大雪暴雨,經常走走停停。因無弘法活動,故一般所住時間甚短。後來又到達吐谷渾(西北方古族名)國。至鄯州時即西魏後元年。一路上雖歷盡艱險,但心志益堅。經過三年跋涉,同行十人,亡故過半,只有四人倖存。

從天竺來的譯經師 闍那崛多 - 天天要聞

於北周明帝武成年間,抵達長安,止住於草堂寺。師徒游化,已到達目的地,便更登凈壇,再受具戒。精誠佛道,更甚於從前。到京都不久,便略懂漢語。後來,其師勝名受明帝詔請,入住皇宮後園,崛多也一併進住。皇帝經常與他們一起談論佛法,很受禮遇,供養豐盈。因置身深宮之中,雖有獨自廣弘佛法之志向,但很難如願開展。他把此種願望上奏皇上,皇帝准奏,為他另造四天王寺,由他居住。

自此之後,他就翻譯新經。剛開始時,規模不大,所以先接績缺本,傳度梵文,亦即《十一面觀音經》、《金仙問經》等。適逢譙王宇文儉鎮守巴蜀,請崛多一同前往。他在四川待了三年,常任益州(今成都)僧主,住龍淵寺,又翻《觀音偈佛語經》。

北周建德年間,因武帝毀佛,佛教遭受了很大的打擊,佛門五眾大都被遍還俗。武帝又下敕把崛多召回京都,重加爵祿,逼從儒禮。但崛多秉性堅貞,寧死不從,武帝愍其貞節,放他回家。他就從甘州西行,經過突厥所在之地。教授師智賢(即闍若那跋達啰)圓寂,崛多及和尚勝名(即嗜那耶舍)遂為突厥所羈留。過了不久,嗜那耶舍又滅度了,崛多孤身一人,一時頗覺惘然。虧好當地君民,待之甚厚,賴此得以四處安身,隨方弘法。

從天竺來的譯經師 闍那崛多 - 天天要聞

其時,有齊僧寶暹、道邃、僧曇等十人,於武平六年,結伴同行,往西域尋求佛教經典,往返七年,當他們將要東歸時,獲取梵文佛經二百六十部。回到突厥時,不久齊國滅亡。崛還是到齊國與他們見面,見面之後,就跟他們一起講道弘法。他們把所帶回之佛徑,請崛多翻譯,堀多譯經很有特色,寶暹等十分高興,都認為這是遇到了高人法匠,大家就在一起焚香立誓,決心日後一同弘揚佛法。

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冬,寶暹一行抵達京都。隋文帝敕令有關主管官員,安排他們傳譯經典。開皇二年春,便開始著手傳譯。其年夏天,文帝又下敕曰:「過去殷朝五遷其都,主要是擔心民眾遭劫遇難。都城者,乃一國吉凶之所系,今龍首之山,川原秀麗,物品豐足,土地肥沃,樹木繁茂,宜建都城,以為定鼎之,永固無窮之業。」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日大興縣,園林亭榭,均以大興為號。寺院亦稱大興善寺。許多僧人都在此寺中譯經傳法。當開皇五年,大興善寺沙門曇延等三十多人,以自己不通梵文,所譯多有乖訛,上奏要求請回崛多。皇帝准奏,下敕延請崛多。

從天竺來的譯經師 闍那崛多 - 天天要聞

其時崛多西歸之路已絕,在突厥滯留了十年,深切希望明世再現,重弘佛法,聽到隋朝請他前去弘法,無量歡欣,隨即與使者一同前往。其時隋文帝在洛陽一帶巡視,即召見崛多。見面一談,文帝大悅。之後,屢賜問侯。尚未回到京城,遂下敕令崛多翻譯佛經。其時,新傳入的梵文典籍很多,有的是佛教經典,有的是世俗文書,有的屬外書,有的屬內典,各種翻譯,都以崛多為主

。因為崛多精通梵文及佛教義理乃至西土習俗,因此,往往信手拈來,出口成章,筆受之人,毫不費力。所譯之經典,與以往名僧大德之譯作,也毫不遜色。

當時,佛陀耶舍已經滅度,崛多成為一代宗匠。在大興善寺,又延請婆羅門僧人達摩笈多,並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傳梵語。又設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掌管譯事,詮定宗旨;沙門明穆、彥琮,重對梵本,整理文義。

從天竺來的譯經師 闍那崛多 - 天天要聞

過去支、曇、羅什等所譯出的《大集經》,共三十卷;及佛陀耶舍時,又譯出《月藏經》十二卷。隋代之初,又譯出《日藏分》十五卷;既是《大集經》之廣本,由於非一時所譯,變得支離破碎。開皇六年,有招提寺沙門僧就,把此幾種譯本合為一部,共六十卷。僧就雖然加以整合,但詞旨等未甚精當。後來又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識度明達,為國監寫藏經,又把僧就整合之大部加以疏理,頗為得體、合理。現在所翻諸經中,有不少也屬《大集經》余品。統而合之,應滿百卷。若依梵本,此經凡十萬偈,按漢文計算,約有三百卷之多。

崛多曾說:在於闐東南二千餘里處,有一遮拘迦國。該國國王崇信佛法,敬重大乘,宮中藏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經。國王親自受持,且自掌宮門鑰匙。遇有講讀之時,方才開門,且用香花供養;或者用果品、糖餅等,引誘小王,令其禮拜。此國東南二十餘里左右有一座山,山形險峻。山中有一很深之凈窟,放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捨利弗》、《花聚》、《二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等凡十二部經,近十萬偈。以國法相傳,嚴加守護。有入滅定羅漢三人,於窟中禪寂。每至月半,諸僧共就山為他們淨髮,此則人法住持有生之所憑賴。

從天竺來的譯經師 闍那崛多 - 天天要聞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愛德無厭,求法不懈,博聞三藏,遠究真宗,遍學五明,兼通世論,三衣一食,始終無改,勤誦佛經,老而彌篤,士遮欽重,道俗崇敬。隋滕王十分尊崇崛多之道行德操,奉以為師。後因世事牽涉,被擯東越。在東南一帶,也極受讚譽、推崇。至開皇二十年圓寂,世壽七十八。

崛多自印度來到東土,所譯經典甚多,共翻譯經典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並對佛教之義理多有闡發,廣泛流傳於世。詳見費長房《三寶錄》。

隋朝之初,高祖曾敕崛多與西域沙門若那竭多、高天奴、高和仁及婆羅門僧人毗舍達等,於內史內省,翻譯梵文古書,至開皇十二年,翻譯完畢,共二百餘卷,詳見唐貞觀《內典錄》。時崛多仍然住在突厥。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