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有大成就的修行者,首先要具有出格的見地。所謂出格的見地,就是不能把從小到大培養起來的知見,當作自己寶貝一樣地把它保護起來。我們所有的知見——所知、所見,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文明背景當中產生的。
雖然禪堂有很多規矩,但這些規矩是陶冶一個人堪為大任、成就大乘菩薩的必要條件。而作為正在禪修當中用功精進的人,在見地上一定要獨步古今、超越三界。也就是以我們所學的知識、領悟到的佛法精神,要有金剛妙慧的眼光,掃蕩一切妄念執情,定將身心世界一眼看透。沒有一眼看透世界的氣勢,我們是成就不了大乘菩薩宏願的。
因為打七最關鍵的,就是要打開見地。或順或逆,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來,我們都能夠超越順逆、是非、苦樂、愛恨的凡夫情執。對環境如此,對道友也是如此;對無情的山河大地如此,對有情眾生、各種情景無非如此。所以在我們觀念上,在自己的腦子裡,把過去所學、所知、所做、所執以為真,這一切通通要掃蕩乾淨。唯獨掃蕩了我們的執著,我們才有相應的機會。
所以,在禪堂裡面是不講道理,只吃香板;才有道理,便是冤枉。自己在打坐用功過程中,切忌思維佛法的種種。不要去想佛法,這個怎麼說、那個師父怎麼說;這本經怎麼樣解釋、那個老人怎麼開示。做種種思維對我們的見地毫無幫助,所以必須要捨棄一切妄念執情。我們所執著的已經夠多了;我們所認為的知識和痛苦也已經夠多了。所以這個出格的見地是成就三世諸佛的根本契入點。沒有這個契入點,我們永遠只能坐井觀天——可能還觀不到。初地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個才叫坐井觀天。我們是坐井看天花板還差不多。
所以如果沒有出格見地,就在知見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各種思維分別。所謂精思巧構,在那裡想,把問題想通了;其實想通了的那個問題,全部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打七切忌在那裡思維,一定要把腦子換掉,把這個曾經讓我們快樂和痛苦的腦子扔掉,不要這個腦子了。這個腦子使我們流了多少淚,吃了多少苦,嘗了多少冤枉。再用這個腦子,那這個七就白打了。如果是知識份子,有文化,學過哲學,我們就知道,在歷史上,古今中外,有各種各樣的哲學流派。所有的這些想法,前提基本上都定位在世間,在有「我」的基礎上。我們不要以為自己知識很豐富,也不要以為自己掌握了多少的本領,要把自己身家性命全部放下。就是不管過去自己有多少業障、多少好事、多少功德,把我們的眼光收斂起來,直通三界之外。
有這種出格見地,你的起心動念就不落在凡塵上。這是打七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他的見地真正地出格了,三界內無有一法可以框得住他,徹底自在,無形無相。我們千萬不要把眼光只盯住這個禪堂,看看那個人坐歪了,這個人坐得腿不行;看看那個地方怎麼樣、這個地方怎麼樣……不能把眼光短淺到只看眼前。出格見地才能培養出出格的人才。沒有把眼光放到三界外,我們不但自己不能解脫,也更不可能去幫助別人解脫,菩提心僅僅只是發而已,不能落到實處。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圖文: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