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請大人講故事,大人不耐煩了,就會這樣講:從小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坐著講故事。講的什麼呢? 從小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坐著講故事,如此循環無窮。小孩知道大人不再講了,也就不情願地睡覺去。
家鄉真有山,叫響堂山,山上真有寺廟,叫響堂寺。稍大以後才知道,這座響堂山是南響堂山,與之相對,三十里之外,還有一座北響堂山,山上也有寺廟,叫北響堂寺。
南響堂山離家很近,隔河相望,不到一公里,小時候經常去玩。那時候的玩,就是跟幾個小哥們兒,摸著洞壁在石窟里轉幾圈,黑咕隆咚也看不到什麼。更多的興趣是在寺邊的山上尋找蟈蟈、螞蚱等草蟲,偶爾發現幾顆野酸棗,大伙兒分分,就挺高興。
聽大人說,響堂寺之所以叫響堂寺,因為拍打石窟的洞壁,能聽到嗡嗡的敲鼓聲。有時候去玩,會脫下上衣在石壁摔打,確實有嗡嗡的回聲。
玩了十多年,幾乎對石窟里的佛像沒什麼印象,興趣不在此。倒是正月里趕廟會,周邊鄉鄰都來響堂寺遊玩,人山人海的排著隊,一個洞窟一個洞窟挨著轉。那時候有香火,也有蠟燭,能看到洞壁上的石雕,壁頂的萬佛牆,燭光下,歷歷在目。
上學離開家鄉後,又到外地工作,回去少了,去響堂寺的機會更少。兜兜轉轉,後來喜歡上了古代藝術品,驀然發現,家鄉的響堂寺,居然是一座千年名剎,石雕藝術舉世聞名。可惜一百多年前,響堂寺的石雕佛像,都被美國「探險家們」盜賣到海外,堂而皇之地展陳在北美洲的博物館裡。此後開始留意響堂寺的有關資料,
今天在邯鄲文化網看到一個資料,1936年3月,日本人水野清一和長廣敏雄,對南北響堂寺做了為期一周的實地測量、測繪和拍攝,並於1937年6月將研究結果出版發表。那是中國人積貧積弱的年代,那是日本人在中國橫行霸道的年代。
此前,我還搜集保存了一些北美洲博物館展陳的響堂寺石雕佛像,合在一起,對家鄉響堂寺有了一個接近原貌的再認識。篇幅所限,先轉帖南響堂寺的部分照片如下:
下面黑白照片為水野清一、長廣敏雄拍攝。
南響堂四遠景
南響堂四近景
南響堂寺俯瞰
第一窟洞口正面
第一窟右房右側
第一窟左房左側
第一窟左房右側
第一窟右房左側後壁 小時候,右上角的萬佛牆,記憶深刻。
第一窟左房左側後壁 地面上有時候濕津津的,可能是雨水過後,滲進來的水吧。
下面是2011年美國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展陳的響堂山石雕造像。這些造像都是一百年前被美國人盜買到美國的響堂寺最精華的藝術品,分藏於美國各大藝術博物館。
響堂寺石窟 北齊巨型石雕佛、菩薩頭像
響堂寺石窟 北齊神獸石雕像
響堂寺石窟 北齊石雕菩薩頭像
以上三圖為響堂寺石窟 北齊石雕站姿菩薩像
響堂寺石窟 北齊坐姿石雕菩薩像
以上二圖為 響堂寺石窟 北齊坐姿石雕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