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智慧,本來天生具有。只不過由於人在後天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熏染了一些不好的知識與習慣,致使人的智慧逐漸被埋沒。即便如此,許多人仍然保留了先天的純真與善良,他的智慧,在很多時候都會閃現出來。一旦顯露出他的智慧,整個人便會顯得卓爾不群。
《華嚴經》是佛陀傳法度人時,早期講述的一部經典。裡面蘊含了佛陀的無上智慧,同時也包含了如何啟悟不同根性眾生的智慧。其中善財五十三參,參拜了五十三味善知識,收穫了不同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的方法,其實就是如何真正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其中,有許多善知識的偈語,義理非常深奧,但在偈語表面,又顯得非常的優美動人。今天,雲來就為大家分享《華嚴經》中的四大經典名句,也就是佛偈,希望大家能從中,啟悟自己的智慧。
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無論你看到了什麼,都是出自自心的一種幻化。在這種幻化當中,不要執著於世間的任何東西。因為,那些都是唯心所造。如果一個人,不想辦法破除心中的執念,就會永遠生存在這種自心所化的幻境中。
無論你認為的佛也好,法也好,其實都是來自你心中的執念。一個人,真正應該求的,是破除自心的執念,而不是去求佛、求法。正如《金剛經》中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這個道理。
二、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人總覺得自己所期待的、所追求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其實,那些都是自己的慾念,給自己安排的一種假象。這些慾念,是來自心中的執著,其實也是在五蘊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習慣思維。
當
你習慣了給自己設立一種目標,設立一種美好,其實都是在五蘊的作用下,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執迷。只有真正的放淡各種慾望,你的心,才會真正快樂起來。一個無求的人,他的快樂,才會長久。所以《金剛經》中說:「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三、一切法無住,定處不可得,諸佛住於此,究竟不動搖。
人生的路,總是變幻無常。這是因為人的心,始終都在發生著變化。一忽兒喜不自禁,一忽兒悲傷莫名。一忽兒激情澎湃,一忽兒又空虛頹然。這是因為,人總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總以為這就是人生,充滿酸甜苦辣的人生。
其實這所有的一切情緒,一切心,你都不能為它所牽引。你越去「品味」它們,它們控制你就越牢固。因為你品味它們,其實就是在加重它們。而你的本性,是如如不動的,是究竟不動搖的。正如《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四、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
善知識與人的最大區別,就是善知識的心不會輕易動。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世事的一切真相,事物的一切真相。他也能明了事物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只有不動的心,才能承受這所有的一切。
一個人,心之所以容易變動,就是因為他想要得到,不想失去。所以,他總在得與失的選擇中,瞻前顧後,甚至在得失之間,患得患失。即使他明白,一切都會成為過去,但是他的心,仍然放不下。所以,一個人想要讓自己有堅韌不拔的心念,就得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細小的一思一念做起。正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因果如是觀。」
佛經之所以殊勝,就是因為它能啟悟一個人的智慧。甚至,還有許多不可思議的作用。古往今來,因讀佛經而出現神奇的事,不勝枚舉。但是,這些東西都不可刻意追求。一旦刻意追求,又落了「有所求」的下下乘。所以,讀佛經,只管用心去讀,即可,只要多讀,時間久了,必能生出智慧來。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