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夏安居:閑看白雲靜看僧

2022年07月05日16:59:03 佛學 1222

張正春

自甘南高原回到蘭州,望斷天涯吃西瓜,不看琴書不喝茶。不問人間閑是非,安居空虛如來家。

結夏安居:閑看白雲靜看僧 - 天天要聞

午後大睡,漫遊書齋幾行詩書,開窗遠望西北示範大學校園的天空。高樓背後的北山丘陵已經長滿草樹。可見近年雨水充沛所至。

結夏安居:閑看白雲靜看僧 - 天天要聞

白雲悠悠自來去,無量虛空任西東。祈願伏天來雲雨,凈化乾坤更繁榮。

結夏安居:閑看白雲靜看僧 - 天天要聞

欣賞弘一法師的書法,體驗華嚴境界的殊勝法禧。

附註之一:人物簡介

弘一法師(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號弘一。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說山西)。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結夏安居:閑看白雲靜看僧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泄,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

結夏安居:閑看白雲靜看僧 - 天天要聞

虛雲法師生平

  虛雲禪師,俗名蕭古岩,字德清,別號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時母親就去世,後由庶母撫養長大。父親蕭玉堂公宦遊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後來受聘入泉州府幕。虛雲禪師幼時,從師讀儒書,17歲離湘至閩,19歲至福建鼓山湧泉寺出家,拜常開為師。次年依妙蓮(1824-1907)受戒。

  清光緒十八年(1892)受臨濟宗衣缽於妙蓮和尚,受曹洞宗衣缽於耀成和尚。出家後勤修苦行。27歲離鼓山,先後在江浙名山大剎參訪耆宿,研習經教,參究禪宗。此後又參訪陝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薩三大寺,並由西藏到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朝禮佛跡。由緬甸回國,朝拜雲南雞足山,經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禮安徽九華山,再至揚州高旻寺參加禪七法會,在赤山法忍和尚處獲悟。

  光緒二十七年(1901)至終南山結茅潛修兩年。後至雞足山主持缽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緣建寺,至宣統元年(1909)自北京請得《龍藏》全部回雞足山,敕改缽盂庵為護國祝聖寺。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出現逐僧毀寺風潮。滇軍師長親自督軍上山捉拿虛雲,虛雲隻身與其講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虛雲。民國七年(1918),虛雲自南洋請玉佛回祝聖寺,並重建廟宇。此後,應滇、粵、閩軍政大員之請,曾移錫昆明華亭寺,住持鼓山,重興曹溪六祖道場南華寺。民國三十一年冬赴重慶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歷時3個多月。民國三十二年冬,規劃重興粵北雲門山大覺寺。

  1952年4月虛雲離雲門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人會議,並被推為首席發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虛雲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是年,虛雲被聘為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10月13日,虛雲法師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戒臘一百零一。

  在現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餘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5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斗之譽的虛雲。

結夏安居:閑看白雲靜看僧 - 天天要聞

從中醫和佛教的角度看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真諦

中醫對人體生命和疾病的認識,核心在於「悟道」與「得道」。在《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篇》集中體現了中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仔細認真地體會《黃帝內經》的真精神,「壽敝天地,無有終時。」這八個字就是生命的本質特徵和人生的真諦所在。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這是《黃帝內經》的人生觀的思想核心,認真體會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真人」的人生境界,「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句話的核心內涵是什麼?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老,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知道」就是「得道」,關鍵只是「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與「形與神俱」,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就會「盡其天年」。

《黃帝內經》在修身養性方面的主張簡明扼要,關鍵是精神狀態和「心態」,古人謂之「性命之正」的「道德境界」: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如此人生觀就會「長命百歲」。這是沒有疾病的人生和自愛自在的快樂人生。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這樣的人生境界很容易實現卻是現代人很難做到的事情。

百歲中醫鄧鐵濤先生和大唐醫王孫思邈就是中醫養生的典範。

試問:當代許多名中醫養尊處優為什麼不能活夠一百歲?說到底是「道德境界」的問題。

鄙人在此呼籲中醫界的諸同仁,決心立志向孫思邈和鄧鐵濤先生這樣的榜樣學習,為國家高質量服務一百年。

謹此呼籲國學界和中國哲學界的諸同仁互相勉勵、互相監督,保證為國家健康服務一百年。這是《黃帝內經》的基本標準。

由此可見,真正的中醫必須是修道之人,是得道「真人」,不會追求名利的「假人」和「偽君子」。研究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淡泊名利、返璞歸真,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為國家健康服務一百年。為傳承中華文明萬古不朽,每一個中國人的智慧生命與道德精神都是當之無愧的「無量壽佛」。至矣哉!

結夏安居:閑看白雲靜看僧 - 天天要聞

在此引錄《妙法蓮華經》的法雨甘露,應知「真人」就是「真佛」,是涅槃永生的「清凈法身」。

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而生驕恣心,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按照《妙法蓮華經》和《大方廣佛華嚴經》諸大乘佛法經典的記載,佛陀已經授記眾生可以頓悟成佛成就無量壽佛的清凈圓滿功德。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