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祖師慧遠本來是想去廣東羅浮山的,為何中途留在了江西廬山?

2022年06月28日20:38:02 佛學 1685

慧遠,本姓賈,雁門郡婁煩縣人。少年時代跟隨舅父在許昌洛陽一帶學習儒學,對六經非常熟悉。長大一點後,他的興趣轉向了老莊玄學。由於智識超群,風度翩翩,那些名家大師也深為折服。

他很早就有了離塵脫俗的想法。二十歲那年,他想去江東和儒學大師范宣一起隱居,共同研習儒學。但因為戰亂,去南方的道路阻塞不通。隱居的夢想無法實現。

後來聽說道安法師恆山弘揚像法,慧遠也跑去聽經聞法,對道安深為傾倒,覺得這才是值得自己追隨的明師,便和胞弟慧持一起出家,皈依了道安。後來跟著道安在女休山、陸渾山一邊耕種,一邊修習禪法,慧遠對這種農禪並作的山林生活非常歡喜。

蓮宗祖師慧遠本來是想去廣東羅浮山的,為何中途留在了江西廬山? - 天天要聞

慧遠大師

興寧三年,跟隨道安一起南下襄陽。在襄陽期間,聽道安講授《放光般若經》後豁然開悟,感嘆道:「儒道九流皆糠秕也!」認為中國的諸子百家之學都是些粗淺的糠秕,只有大乘佛法才是人類文明的精華。他這個觀點到晚年時已經改變,認為儒釋道三教是殊途同歸。

在襄陽過了幾年城市生活後,他還是想去山林隱居,便計劃和師兄慧永一起去道教勝地羅俘山。他們向道安辭別,但慧永得到了道安的許可,而慧遠卻沒有。慧永只好一個人上路,當他到達潯陽時,受到當地官員和信徒的誠摯挽留,還為他在廬山修建了一座精舍,他便放棄了去羅俘山的計劃。

太元三年(378),苻丕攻打襄陽,釋道安分散徒眾,慧遠也在分派之列。其他師兄弟去什麼地方,怎麼開展工作都有師父明確的交待,只有慧遠沒有得到任何指示,他感到不安,便請求師父作出訓示。道安說,以你的智慧我沒有什麼不放心的,將來的情況你自己拿主意就可以了。

離開襄陽後,慧遠的打算還是去廣東的羅俘山。

那麼,羅俘山究竟有什麼魅力能這麼吸引他們呢?

蓮宗祖師慧遠本來是想去廣東羅浮山的,為何中途留在了江西廬山? - 天天要聞

羅浮山

當時的羅俘山是南方的道教場所,山林靜謐,遠離塵世的紛擾,是眾多隱士出沒的地方。而與世無爭的山林生活是慧遠一直嚮往的。

當時從襄陽去羅俘山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水路轉陸路,從襄陽乘船下江陵,經潯陽過鄱陽湖,溯贛江而上,然後下船翻越大庚嶺和九連山進入廣東韶關,然後又順流南下到達羅俘山。這條路線的困難在於翻越大庚嶺和九連山,當時整個五嶺都是原始叢林,毒蛇遍地,瘴氣滿天,水土不服的人會在山中染病身亡。另有一條路線可以避開瘴氣和毒蛇,那就是海路,也是從襄陽乘船下江陵,然後沿長江東下到達出海口,換大船走海路到番禹(廣州)上岸,然後到達羅俘山。但是,走海路的費用太高,慧遠負擔不起,他不蓄錢財,是個窮和尚。而且當時海運技術很落後,遇到颱風很容易葬身大海。所以,慧遠只能選擇前一條線路。

他和胞弟慧持帶著幾十名弟子,先是住在荊州的上明寺。然後順江而下,到達潯陽,他和慧持先是去拜訪了自己的姑母道儀法師。慧遠的姑父曾是潯陽縣令,姑父去世後,姑母出家做了尼姑,法號道儀。她勸自己的兩位侄子留在廬山弘法。

然後,慧遠帶著弟子們上廬山,去西林寺拜訪師兄慧永。在上廬山時,他被山上優美的風景深深吸引,大為讚歎。慧遠一行的到來,讓慧永十分高興。慧遠問他,還願不願一起去羅俘山?慧永反問他,你覺得廬山不好嗎?慧遠說這裡也挺好的。那又何必一定要去羅俘呢?師兄勸他就留在廬山算了。慧遠考慮再三,確實喜愛這裡優美的環境,便決意留在廬山。慧永安排他們暫時住在龍泉精舍。

蓮宗祖師慧遠本來是想去廣東羅浮山的,為何中途留在了江西廬山? - 天天要聞

廬山

慧遠之所以選擇廬山可能還有一些別的原因。

當時東晉範圍內主要有兩大勢力。一個是長江下游的揚州,首都建康所在地,東晉王朝的核心區,長期以來由王、謝等世家大族掌控。另一個是長江上游的荊州,長期以來由桓氏家族掌控。東晉初年,王氏家族掌握朝政。王氏衰落後,桓氏家族的桓溫逐漸掌握了荊州的管理權,後來又征服了成漢,永和十二年又一度收復了洛陽。憑著武功,桓溫的權勢達到了頂點,差一點就篡晉自立。

慧遠到達廬山時,桓溫雖然已經去世六年,但桓氏家族仍然佔據著荊州。此時的揚州刺史是謝氏家族的謝安。而廬山所在的潯陽屬於江州,是荊州和揚州兩大勢力的緩衝區,又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如果操作得好,就可居中取勢,左右逢源。慧遠不像他的師父那樣主張依附國主來弘揚佛法。他的想法恰恰相反,覺得佛教應該遠離國主,置身事外,不要過多地參與政治。如果留在荊州就必然要依附桓氏家族。如果去江東就必然要依附王、謝家族。只有在兩大勢力的中間地帶--潯陽,才能獲得相對的自由。

當然,廣東的羅浮山更加遠離政治糾葛。但是,當時的廣東還是個蠻荒之地,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很落後。而且,羅俘山以道教人士居多,他們是一心求隱,沒有弘道的願望。而慧遠是要弘揚佛法的,一味求隱並不符合大乘菩薩的精神。所以多方考量之下,他選擇了廬山。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