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鐸:菩提寺鎮寺之寶貝葉經

2022年06月27日13:28:33 佛學 1074

玄奘天竺國取回的貝葉經

——菩提寺鎮寺之寶


張明鐸

《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電視劇的熱播,成為國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故事。這部巨著由明代作家吳承恩所著,利用唐代玄奘和尚去天竺國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


張明鐸:菩提寺鎮寺之寶貝葉經 - 天天要聞

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本名陳禕yi),帶領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國(古印度)遊學,西行5萬里,歷盡千難險阻,到達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取真經,前後十七年,於貞觀二十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七尊、經論657部。

由於造紙術當時還沒有傳到印度,玄奘帶回的經書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樹葉上刻寫的梵文(古印度書面語言文字)佛教經文。唐玄奘在回國後撰寫的《大唐西域記?僧伽羅樹》中寫道:「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其葉廣長,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貝多羅樹,系梵文(pattra)的音譯,又稱貝多樹、多羅樹,中國古書上稱其為畢缽羅樹、阿輸陀樹、菩提樹,其葉子用水漚後可以代替紙,古印度人多用以寫佛經。

張明鐸:菩提寺鎮寺之寶貝葉經 - 天天要聞

(貝葉經)

這種用以寫佛經的貝葉製作要經過多道複雜工序。先將樹葉摘下後疊加,用刀裁成長條形,經過石灰水浸泡、清水沖洗、涼干、壓平等工藝處理,再以鐵筆在頁面上刻字,最後用小桐籽油拌煙墨刷在貝葉上,使文字能清晰地顯示出來。它能夠防潮、防腐、防蛀,千年後字跡仍然清晰,比紙書更容易保存。大多每片長60厘米,寬6厘米,每片在一端打圓孔,用繩子穿入空內,將貝葉捆紮成冊,每冊約十多葉,上下以木板相夾。在經冊兩側塗有金粉,顯得十分典雅華貴。

貝葉經的來歷可謂源遠流長,早在一世紀至十世紀,古印度的佛教徒就攜帶貝葉經前往中亞和我國的西藏、新疆地區以及尼泊爾等地弘揚佛法,這些地區佛教徒也接踵去古印度學習佛教經義,歸國時帶回大量貝葉經。唐詩中亦有不少詠貝葉經的名句,如李商隱的《奉寄安國大師兼簡子蒙》寫道:「億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題僧壁》詩:「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鍾。」柳宗元的《晨詣超師院讀禪經》詩:「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貝葉經極為貴重和罕見,是佛經珍品。除西藏寺廟裡保存一部分外,玄藏帶回的貝葉經大部分保存在西安大雁塔,流傳在中國其它地方少之又少,僅在國家博物館、峨眉山、普陀山、鎮平菩提寺等處有少量版本。

張明鐸:菩提寺鎮寺之寶貝葉經 - 天天要聞

(菩提寺鳥瞰)

菩提寺位於鎮平縣城北十公里處的老莊鎮境內,寺址座落在杏花山東麓。由老莊銜沿山陰曲徑行約3華里,見百級石階,拾級而上,望茂林修竹之間,映出座向東北方向的千年古剎一座。該寺十分清靜幽香,殿宇台閣依山而建,山門開在左邊,中軸線上有迎春待月橋、二佛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四重院落。鐘樓、鼓樓、大客堂、大齋房、倉庫、東西庫房、禪房等建築,對稱地分列在中軸線兩旁,形成一組布局均衡、宏偉壯觀的建築群,自建寺至今,歷盡滄桑。

據《菩提寺志》碑文撰述,寺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鄧州僧人朱智勤創建。興盛時期,有僧眾300餘人,香田70頃,房產287間,佔地面積33.6畝。唐會昌元至五年(841年——845年)間,武宗李炎(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實行「滅佛興道」政策,該寺土地、人員銳減。元朝至正元至二十八年(1341年——1368年)間,僧德欽、崇新任住持時相繼進行擴建,寺貌略有改觀。明崇禎年間,義軍四起,僧眾逃散曠廢。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襄陽十方院主席了塵(號岫然)辭院後赴五台觀丹霞,路過杏花山時,見該寺沒於荒草之中而寒。且又視該寺地頗幽廣,是弘宣佛事的理想之地,協徒斬荊披棘,開山劈嶺,曆數年艱辛,香田漸增,房舍增至百餘間,至今菩提寺僧人仍把了塵和尚做為「開山鼻祖」供奉。

張明鐸:菩提寺鎮寺之寶貝葉經 - 天天要聞

(菩提寺志石)

此志石鑲嵌於菩提寺內法堂西邊通道的山牆上,黑色大理石質,高1.1米,寬1.8米,由清己酉年(1849年)制科孝廉方正留熙趙昶春撰書,民國十六年(1927年)立。

民國十七年,馮玉祥主持河南政務時,提出「改造寺廟、興辦學校」號召,菩提寺監院釋玉普邀同南陽玄妙觀方丈李翰三、淅川香嚴寺方丈釋潤齋,前往南京國民政府請願,經批准寺院才得以倖存。現存明清建築風格房產88間,住寺僧5人,寺內原藏石崗碑、融雪石、貝葉經被稱為「三寶」。200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明鐸:菩提寺鎮寺之寶貝葉經 - 天天要聞

偏於豫西南一隅的菩提寺規模不大,卻擁有國寶級的經卷珍本。這件國寶從何而來?怎麼棲身寺中?它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據民國二十八年的《鎮平縣誌》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印度友人向南京國民政府獻《貝葉經》一部,珍藏於南京毗盧寺(民國時期全國的佛教中心,位於玄武區漢府街),時任鎮平菩提寺方丈釋玉普恰在南京,經奔走斡旋,取其十分之一帶回菩提寺,成為鎮寺之寶。

民間對菩提寺所存貝葉經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1987年老莊鄉文化站轉交給縣政協文史委、張永貴先生(不知是否健在)撰寫的材料記述,「前不久,我訪問了菩提寺的老和尚清浩禪師,當問起貝葉經的來歷時,這位81歲老人向我講述了它的由來。1929年春,清浩出家於上海留雲寺,由於他對佛經深有研究,詠經上也下過苦功,深得該寺方丈德浩法師的賞識。學習七年之後,準備回菩提寺。由於德浩法師是桐柏太白頂人,家鄉觀念較濃,在清浩臨行之前,將該寺的貝葉經書交他帶回。並囑咐他一本留於菩提寺珍藏,另一本轉交洛陽白馬寺珍藏。這兩本經書,是唐玄奘十六世紀從印度帶回的真經,舉世罕見。十年浩劫,白馬寺貝葉經失蹤,清浩禪師冒風險將菩提寺貝葉經暗藏於山洞內,才使這一珍貴文物流傳下來。『』

民國時期有一種流行的佛教文化交流方式,就是有一定規模和品位的佛寺之間經卷互贈。遊方和尚到其他寺廟掛單,臨行時用一些古書畫、經卷互贈,促進佛文化的互相研習提高。菩提寺的規模儘管低於上海留雲寺,但在中原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和知名度,才能有珍藏聖經的能力。老莊張永貴先生所說的,由菩提寺方丈釋清浩禪師(俗名張明生,鎮平人)從上海帶回貝葉經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筆者在縣文物倉庫看到,這部分貝葉經是唐代孤善本梵夾裝的梵文經卷,在貝葉的正反兩面燙爍梵文經典,共26頁,其中6頁殘缺,單頁長50厘米,寬6厘米,總厚度15.5厘米,總重量2.38千克。封面封底為檀木製作,卷中有兩個圓孔作束,頁周以金粉塗刷防護,字體為圓形,精湛、古樸,美觀、大方。

張明鐸:菩提寺鎮寺之寶貝葉經 - 天天要聞

菩提寺現任方丈釋如慈介紹,這部貝葉經名叫《楞嚴經》,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和洛陽白馬寺所存的《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花經》,因用蓮花比喻佛所說教法的清凈微妙,故名)都是國內罕有的外文經典,被奉為無價之寶。「文化大革命」期間,為保護這一珍貴文物,政府將其轉存到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貝葉經》是珍貴的佛教典籍,對佛學研究者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原始文獻資料。它對於研究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唐代佛教狀況和盛唐時期朝廷擴大對外開放、廣泛文化交流,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證資料。


(文中貝葉經圖片由縣文物局蘇長軍提供。張明鐸寫於2022年6月23日 賈元武 編輯)

張明鐸:菩提寺鎮寺之寶貝葉經 - 天天要聞


來源:晴彩鎮平

編輯:齊傑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