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脫煩惱的妙法!分享出來

2022年06月26日07:26:32 佛學 1171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脫煩惱的妙法!分享出來 - 天天要聞

有一年,我煩惱太多,煩各種各樣的事情。煩到了抑鬱的程度。

於是去五台山遊玩遊玩,散散心。

上了五台山後,遊玩了一整天。去了好幾個寺廟拜佛。拜完後我就轉去後山,在後山,風景也不錯,很多野林子,我走了一陣,忽然發現迷路了。

這可怎麼好,當時天色已近黃昏。

我正在尋路。忽然一位老和尚走過,他身上的袈裟很舊很破,不像是寺廟裡的僧人。於是我趕緊叫他,法師法師,您慢點,我迷路了。

於是他笑盈盈地過來,帶我走出去。走出去到了一條路邊,有一顆大石頭,我們在上面休息。於是聊起來。我見這位法師雖然年紀挺大,但是看上去很有智慧。於是乾脆問問他,怎麼解脫煩惱吧。

我就問:法師,怎麼樣才能少煩惱?

他說:幾個大的簡單步驟。但是做起來不簡單。

第一,首先搞清楚煩惱是什麼?他怎麼來的?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脫煩惱的妙法!分享出來 - 天天要聞

煩惱是什麼?煩惱,是我們人對於事情而產生的情緒思維的一種變化,因這樣的情緒和思維讓我們不舒服,這個不舒服的感覺程度尚未達到痛苦和抑鬱。這種時候,我們給他來個名字叫煩惱。

比如我沒錢,我煩惱,我愛一個人但得不到,我煩惱,我在家庭生活中和伴侶無法共存,天天為了雞毛蒜皮吵架,我煩惱,等等。

一般來說,煩惱的發生,都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我的意願發生。

我不滿意,所以煩惱,我改變不了,所以煩惱,我得不到,所以煩惱,有人影響我,所以煩惱,我做事遇到挫折阻礙,我煩惱,還有一種煩惱是,什麼也沒有發生,我無端端的就煩惱。

這些煩惱,時時刻刻都來折磨我。所以我們要搞清楚它是什麼,它怎麼來?

它是什麼,它是我們大腦意識里的一種反應。

為什麼有這樣的反應?

因為外境境遇的變化,和自我發生了矛盾。於是它產生了。

你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

我說:從外境上?

他說:外境怎麼會有煩惱,假如你離開外境,煩惱還會有嗎?

我說:那煩惱在自我那裡產生。

他說:對了,煩惱就在你的自我意識上產生,它是你自己的子孫,你還總覺得是誰誰誰來煩你,其實它們都是你自己生產出來搞自己的。

我說:哦,我聽你說就明白了,平常我們常常抱怨,抱怨唉呀真的煩啊,你為啥來煩我啊,他為啥要來煩我啊。其實不是誰來煩你,而是你自己在生產煩惱。

他說:對的,只不過你是依附於外界事物的變化來生產煩惱。

所以,煩惱是什麼?是 你對外境事物的一種定義。你把某人對你說的一句話當成煩惱,你把遇到的某一件事當做煩惱,

這些事本來沒有什麼是非對錯,對其他人來說,也有不同的意義,可是到了你這裡,就變成了煩惱的定義。

這就是你生產煩惱的真相,因為你在定義,你為什麼要定義,因為你自我太強大。很自我的人,最容易煩惱。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脫煩惱的妙法!分享出來 - 天天要聞

因為你放不下自我,接受不了自我意識自我意願遇到任何阻礙和衝擊碰撞。

所以你喜歡攀附外緣而產生煩惱,這叫什麼?這叫自尋煩惱。

本來挺好的,自己一頓找一頓定義,煩惱生起來了。

我問,那第二步呢?

他說:第二步,觀照煩惱。

煩惱已經生起來了,好像你生了孩子,已經是你的骨肉了,你不要嫌棄它,不要隨便給它取名煩惱,

一取名煩惱,你肯定是嫌棄他,覺得他不好,然後還覺得他是來拖累你的忤逆子,結果又在煩惱的上面加上許多的多餘的情緒。

本來煩惱生出來已經在煩你,你還繼續嫌棄厭惡和焦慮,它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它長大了,就不得了,就換了個名字叫做抑鬱,再長大就變痛苦,最後天天掐著你不讓你活。

結局就是,大家一起崩潰,同歸於盡。

可是,你想想,你好好的一個人,為何要和它同歸於盡呢,你不讓他長大不就行了。

我說:你說起來容易,可是它長大實在太容易了。就算它不長大,也夠你喝一壺的啊。

他說:所以你要做第二步,觀照煩惱。

也就是說,煩惱生出來,你首先要覺察到,哦,這是煩惱來了。煩惱來了,不容易覺察,因為她一來,你就迷進去了,你就跟著他跑了。

你首先學會靜靜地覺察它的到來。

這個功夫其實不需要太久,有的人幾天就能做到,有的人一兩個星期就能做到,有的人個把月幾個月就行。

總之不會太久,但是覺察的習慣,卻很難保持,你懂得覺察,但保持每次都覺察到,不容易。

有時候你會後知後覺,比如你因為一件事煩半天,結果煩完了,才覺察到,

哎呀,剛才煩惱來了,我沒有保持冷靜,還是跟著他走了一圈冤枉路。這是後知後覺,煩惱來的時候沒有及時覺察。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脫煩惱的妙法!分享出來 - 天天要聞

但是,只要你有覺察,就是好事,就值得慶賀,遲一點沒有關係,下次早點就好。

當你把覺察煩惱,養成習慣,就慢慢變成了觀照煩惱。

觀照煩惱,你就有了主人公,因為是誰在觀照煩惱呢?又是在觀照誰的煩惱呢?你去悟一悟。

我說:是不是用一個客觀的觀照心,去觀照當下這個「我」的煩惱。

他說:嗯,說的很多,你還是很有悟性的嘛。

當你學會了觀照煩惱,你會體會到,煩惱剛剛來,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自己走掉,這個走掉的時間長短,取決於你觀照的定力有多好,取決於你的主人公有多堅定。

所以佛說客塵煩惱。

我問:為何叫客塵煩惱。

他說:因外緣而來,是客,有客就有主,主是誰?

我說:主人是不是生煩惱的我?

他說:不是,這個我,雖然是他勾結外緣而生煩惱,但其實是意識所妄認之我,是假我。

真正的主人,是清凈自性。是這個可以觀照假我觀照煩惱的「真我」。

對於這個真我來說,煩惱都是客塵,客塵就是來做客的可以污染自性心性的念頭。

所以你要有主人公的態度,不要跟著客人去瘋去跑,不和客人糾纏,客人來了,請他吃飯喝茶坐一下,他自然就要走嘛。那你就隨它自己走掉即可。

所以當你學會以清凈自性觀照客塵煩惱,煩惱都會自生自滅。你卻不為所動。

這一下,你就直接過渡到了第三步,煩惱即菩提。

功夫日久,煩惱自生自滅久了,就少來了,慢慢不來了。粗的煩惱大的煩惱,都少了沒了。即使你遇到大的生活困難挫折變故,你都不會有大的煩惱了。

我說:這是解脫了嗎?

他說:當然不算完全解脫。還是有很多微細煩惱,你自己都覺察不到,因為你定力不夠深細,你根本覺察不到那些微細煩惱。

但是當你的知見變化了,煩惱就自己起了變化。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脫煩惱的妙法!分享出來 - 天天要聞

你的知見,從滅煩惱,到隨觀煩惱,最後你發現,煩惱根本不存在,為啥,因為你在定義他他才叫做煩惱,其實你不定義了,不分別了,

它就不叫做煩惱了,它把你給他化的濃妝一抹掉,帽子一摘,露出本來面目,原來它就是本來如此不好不壞的念頭,你這下恍然大悟了。

搞了半天,煩惱都是自己在瞎弄。它本是真心妙用的一個現象,當你不定義它,它就是真心的妙用。換句話說,它就是菩提。

為什麼它是菩提,因為你可以從它回溯妙明真心了。是不是菩提,你這下明白了六祖的那首偈了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掃塵埃。

煩惱尋而不見,原來本無煩惱,是你自己在弄虛作假以假為真,要你滅煩惱掃塵埃,你去哪裡掃?遍尋無一處可掃,遍尋也無一物可掃。

當然,這一點,很難悟到。

是要真正花功夫去修行修定力才行。但是我們知道這個原理了。

自然不應該被煩惱所擾了,因為這多麼荒唐可笑呢!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脫煩惱的妙法!分享出來 - 天天要聞

我聽完對他拜謝,他也笑著說:你下山後,可以試試我說的方法。說完他就轉身走入一條山路,消失不見。

我回來後,就試著用這個方法,觀照煩惱,覺察煩惱。七八年之後,雖然也有的時候煩起來,但真的越來越少煩惱,遇事也淡定了很多。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