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不忘初心 無怨無悔——訪中國優秀攝影家孟懷光先生



不忘初心 無怨無悔

——訪中國優秀攝影家孟懷光先生

圖文/孟懷光 採訪記者/楊金英(筆名:雨河)

當走進第22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棉紡廠室內展廳時,被孟老師的專題展《黑白影像》所吸引,來參觀者濟濟一堂,找孟老簽字的作者也是絡繹不絕。想找孟老簡單聊聊也要尋找時機,孟老師對每一位來參觀的作者都是那麼耐心地介紹自己的作品,我在等待孟老期間靜靜地欣賞著他背後的專題展《黑白影像》。

在孟老師的前言中介紹到:《黑白影像》是他六十餘年的精心力作,他與晉中這座輕紡工業城結緣,一同走過,共同見證了介休工業建設的發展進程,並以其黑白影像獨特的藝術語言,見證歷史,一圖勝千言。

時至中午,孟老師才得以閑下來,但依舊接受了我的訪談,已84歲高齡的孟老依舊是那麼神采奕奕。在與孟老師聊天中發覺他老人家不僅和藹可親且幽默風趣,使得整個交談過程輕鬆愉悅。

在9月21日2022第22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頒獎典禮上獲知孟老作品《黑白影像》榮獲此次大展優秀作品獎,這使得這次專訪更有意義!


記者:首先祝賀孟老您的作品《黑白影像》榮獲2022第22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作品獎!對於榮獲這個獎項,您有何感想?

孟老師:在第22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我的《黑白影像》攝影展獲得了「優秀作品獎」,心裡非常高興!非常激動!證明我過去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我知道自己那些作品,還有很多努力加工的空間,能獲得各位專家老師的認可,這是各位老師對我這個耄耋老人的抬愛與鼓勵鞭策。也是我們介休市委宣傳部,介休市文聯領導的全力支持,也是我的影友布展策劃組全體成員團結協作盡心儘力努力工作最好的彙報。

我還要感謝晉中市委,平遙縣委為我們攝影人創建了平遙攝影大展這樣一個平台,使我們有機會展示我們的作品,還利用這個平台認識了好多攝影界的老師,擴大了我的朋友圈,最應該感謝的是晉中市攝影藝術家協會,將我的作品推薦到這個大展中我才有獲獎的機會。我需要表達的內容太多,不過主題就兩個字「感謝」。我要感謝黨!感謝所有多年來關心、關愛,關注我的朋友老師!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支持!最後我用我的朋友,也是我的策展布展副總指揮李海波的一篇總結文章結束我的獲獎感言:

我們的目標實現了,我們的研討會非常圓滿。

武勇團隊,士琪團隊,春風團隊,郭廣團隊,家親團隊,隊隊給勢,人人給力。

鋼鋒出劍,紅傑把關,郭台智廣,秉義高謀,秉公行道,小園敏銳,諸多厚友,鼎力相助,每每出謀,個個劃策。

厚德方可載物,藝精必然捧懷。六秩歲月的磨礪,「黑白」道上的坎坷。成就了焦點的時代燦爛。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靠點天分,也靠點運氣,而更重要靠的是堅持和付出。獎狀證書就是堅持和付出的最好寫照。為數不多的獎盃就是堅持和付出的生動再現。美哉,滿哉,平遙而去,滿載而歸。全家出動,師娘守陣,大獎棒回,功勞薄上,有她的一半。國慶將至,這是獻給祖國的一份厚禮。


記者:孟老師,看到您的《黑白影像》很受觸動,這組佳作具有時代特徵,據了解,這是孟老您60餘年的精心力作,請問孟老具體是從哪一年開始接觸攝影的?

孟老師:我是1956年在介休照相館當學徒時開始接觸攝影,從此開始了影像人生。後調入介休紡織廠、汾西礦務局報社從事新聞工作,曾任攝影記者、報社社長等職,中共黨員。1986年在中國攝影函授學院畢業,並且同年獲得新聞專業記者職稱。1997年離開工作崗位後開辦婚紗影樓,成為影樓經營者和自由攝影師。


記者:孟老,據了解,您不僅僅是開辦了一家影樓,之後陸續開了好幾家,可否給廣大影友分享一下這其中的創業經歷?

孟老師:我的第一家影樓,就用老字號「鏡里天」的招牌作為創業的起點,還曾經引起介休籍著名學者、古文字學家張頷的關注。起初艱苦創業之時,適逢介休經濟處於低潮,市場需求不旺,而婚紗影樓相繼開業,行業競爭激烈,此時需以自己獨具一格的經營策略闖出了一條發展之路,一時間風生水起,經過短短三年時間,便在創業之路上邁出了三大步,創辦了各自獨立經營的三家影樓。


記者:孟老您所開辦的影樓也是為攝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您開辦影樓的定位是?

孟老師:我開辦影樓的定位是老百姓的消費、藝術家的享受、省城的品位、介休的價位,始終堅持顧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被稱為名符其實的「百姓影樓」。


記者:據了解,孟老您三家影樓共安置了包括下崗職工在內的25名無業人員就業,在維護社會穩定儘力的同時且每個影樓每年需向國家繳納上萬元的稅費,您為國家和社會所做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您所領取的退休金。您卻無怨無悔的做著這些事情,是什麼樣的信念讓您堅持下來?

孟老師:首先我是一名黨員,理應力所能及的為社會做些貢獻,其次,這也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我覺得自己對社會也應有一種責任感在心中,其實,能為社會做點什麼還是感到驕傲與自豪的。


記者:孟老您那個年代攝影技術還不發達,沖印一張片子很不容易的,您可否簡單分享一下那時候的成片之感?

孟老師:我師從有很深專業功底的介休老一輩攝影師梁雨生先生,跟著他練就了令我終生受益的基本功。那時候完全是手工操作,自己拍自己沖印,出一張好的片子需幾個小時,那時候又沒有後期,當看到通過自己的雙手出來的片後非常激動。


記者:孟老您從開辦影樓開始到現在已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人像大師、同時也是一名攝影記者,那麼您作為一名攝影記者需深入一線拍攝,都經歷了什麼?

孟老師:60多年的攝影生涯,可以說我經歷了改天換地、上天入地、驚天動地、頂天立地。

我曾經深入車間、鄉村、煤礦,搭乘飛機空中攝影,並從事過航拍研究,那時候是用繩子把自己困住做安保措施的。我也曾長期從事煤礦井下攝影,在地層深處拍下了礦工和煤礦生產的許多真實的瞬間,並仔細研究過井下拍攝時的光線運用,也發表過論文。


記者:攝影記者的攝影作品不僅僅是一張照片,同時也是一篇獨立的新聞報道,是用圖片畫面語言來傳遞社會信息的新聞。正如您這組《黑白影像》,不僅能把觀者代入其中深層次去欣賞和解讀而且還會讓觀者有所觸動以及感到視覺衝擊力,不僅想要深入了解這組作品,您可否簡單介紹一下這組作品?

孟老師:無論是認真作業的紡織女工還是井下作業的煤礦工人,他們的奉獻情懷讓我感動,不管是待在怎樣的環境里,他們都以樂觀心態對待,看到紡織女工在機器轟鳴的車間依然微笑著紡織,她們把機器聲音作為伴奏,手指舞動。我願意把這些美好的畫面納入鏡頭。哪怕是環境惡劣下的煤礦工人也充滿著微笑散發著豪邁之情。在他(她)們面前我也深受感動,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必須要排除各種複雜環境的干擾,把捕捉到的感人瞬間攝入鏡頭。

記者:孟老您在攝影圈不僅是一位愛崗敬業的攝影記者、當之無愧的人像攝影大師,還是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成功企業家。尤其是在人像方面尤為突出,您可否給廣大影友分享一下如何才能創作出成功的人像作品?

孟老師:人像攝影屬於攝影藝術的一個門類,以人物為主要創作對象,主要致力於刻畫描繪人物的神情、姿態,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創作形式。成功的人像攝影作品除了適時抓取創作對象的表情、動作外,還離不開構圖、照明、曝光、製作等技術性手段。同時要用純真的感情傾注於生活,有了真情實感,方可得心應手創作出最真實的作品。


記者:孟老,您從事攝影60多年,集攝影記者、人像攝影大師、影樓企業家於一身,能夠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一步步走來也是實屬不易,那麼您覺得作為一名攝影師如何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子?

孟老師:一個攝影記者必須走自己的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不斷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向社會學習,向生活汲取藝術營養,而且還要像海綿一樣,吸取各類姐妹藝術的營養,博採名家之長為己所用。在攝影創作上,要嚴格要求自己,常給自己出難題。對自己的作品要精益求精,要「講究」,不能「將就」。


記者:感謝孟老您的精彩分享!那麼最後請您再給廣大影友分享一下自己在這60多年拍攝生涯中所總結的拍攝感悟好嗎?

孟老師:一、我不是什麼藝術家,我就是個普通的照像的,或者說是個普通的新聞工作者。我是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是黨培養了我,我現在的這點「本事」都是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掙的國家的工資,使用著國家的經費鍛煉岀來的,所以我絕對地不忘初心,做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把自己應該乾的事干好,我拍照的每張照片必須是符合黨的利益,維護黨的形象,把廣大群眾的形象照的更美一點,展示普通工人,普通勞動者的敬業精神,樹立正能量,堅決不照有損於人民群眾形象的照片。

二、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必須對社會充滿愛,對工人農民普通勞動者有一種敬仰的精神,總想把他們拍照的美一點,形象高大一點,一句話,對他們有感情,力爭拍岀感情來,和他們交朋友,所以拍照不拘束,很自然。

三、拍照前一定要熟悉環境,熟悉生產程序,這樣的話,即便是擺拍,也拍岀來很真實,既有觀賞性,又有適用性,被採訪的對象才能配合,他們才會滿意。

四、凡是拍照過的照片,都要有回復,萬一沒有被採用,也一定要記得給人家洗張照片,寄過去,這樣以後好見面,以後人家會記得你,感謝你,以後工作就方便,以前我拍照過的人,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大部分都有信息,都是朋友。


中國優秀攝影家——孟懷光先生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中國人像攝影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

曾任中國煤炭文聯攝影協會理事、山西省攝影行業協會副主席、山西省人像攝影協會副會長、晉中市攝影家協會副會長、晉中市人像攝影協會會長等職,曾入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及《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他在2004年榮獲中國優秀攝影家、山西省人像攝影大師稱號,2005年又獲得了晉中市文聯和晉中市攝影家協會聯合授予的「德藝雙馨攝影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