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張照片記錄著一個個重要的歷史瞬間;定格的焦點,記錄了一個個不斷出現的「新地標」,也見證了長春發展的「加速度」······
蔥鬱的綠植景觀、整潔的城市街道、明亮的建築夜景······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給老百姓生活帶來了更多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喜人變化。
AM738;長春FM91.6
吉林新聞綜合廣播
《好好學習》
本周日12:00播出
《小鏡頭見證大變化》



伊通河景色 (攝影:張黎明)

南溪濕地公園 (攝影:馬立明)

南溪濕地公園夜景 (攝影:馬立明)
馬立明:從長春市開始整治伊通河,這些年的成效是非常顯著的,你看現在伊通河兩岸,無論是公園、綠植、人行棧道,還有晚上這些燈光,都弄得特別好!現在伊通河兩岸居住的居民幸福指數非常高,有休閑的地方,出門有觀景,非常宜居。
伊通河從改造完之後,本來不應該出現在伊通河流域的鳥都在前年和去年已經出現了,像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青頭潛鴨、東方白鸛,這兩種鳥在全世界的種群數量都是很少的,它居然能出現在伊通河流域,就說明伊通河的生態環境是非常好的。

伊通河水鳥(一) (攝影:馬立明)

伊通河水鳥(二) (攝影:馬立明)

伊通河岸盛開的鮮花 (攝影:張黎明)
張黎明:一個城市如果要沒有水,這個城市沒有靈氣。伊通河就是一條「藍絲帶」,就在這條「藍絲帶」上穿起來一串一串的「珍珠」,或者叫景點也好,從南溪濕地開始往北邊走,它是一個主題公園,再往下面去有北海公園,過了南關那邊有一個櫻花園,在斜對面東岸這一側就是回憶島,再往下邊走百樹園······這一串整個的變化,它就有一個整體的質的飛躍,也可以說連接起了我們長春人民的幸福感。實際上,它不僅僅是一個數量上的疊加,也不僅僅是一個衛生環境的改善,我覺得應該是這一屆政府對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念的深化和實踐。它對整個提升居民自身品位,提升居民的素質,對提升一個城市的知名度,對經濟發展都有一個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伊通河的荷花 (攝影:張黎明)

長春公園的鬱金香 (攝影:張黎明)
馬立明:要說長春近十年的變化,那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特別是南部建設發展速度非常快,變化也非常大。六年前搬來的時候,我拍了一張照片,那時候我家窗前的和美路還沒有拓寬,也沒有種植樹木,我家對面的樓沒有幾座,也就是四五座高樓吧。但是到現在你知道是什麼樣嗎?和美路拓寬了,綠植都種上了,我家對面又增添了那麼多高樓,煥然一新,彷彿是另外一座城市。

長春的高架橋四通八達 (攝影:馬立明)

生態廣場夜景 (攝影:馬立明)
張黎明:伊通河我每天都去,小松鼠幾乎是每天都能看到,水鳥隨處都有。自然環境的改善對人和自然的和諧,這個促進作用非常好。鳥也多了,樹木的品種也在不斷增多,有些樹都叫不上名字來,很多花也是沒聽過,也沒見過。

長春新的「南大門」——長春南高速口 (攝影:馬立明)

夜晚的南溪濕地公園燈光絢爛多彩 (攝影:馬立明)

伊通河岸邊的荷花廊 (攝影:張黎明)
張黎明:我感覺長春高架立體的橋這些年發展變化太大了。因為我們家在東嶺北街住,剛搬到這邊的時候,我想去二道就得繞大圈,從南湖大橋繞過去,或者是從自由大橋繞過去,轉好幾十分鐘才能過去,公平橋建設以後太方便了,直接就過去了,三五分鐘就過去了,快捷、方便、舒適,這就是城市建設給我們帶來的生活方便。

長春夜景流光溢彩 (攝影:張黎明)

落日餘暉下的伊通河 (攝影:張黎明)
馬立明:這十年城市發展的太快了,道路越修越寬,越修越長,橋樑也越來越多,生活在長春這座城市我覺得相當幸福!像我們攝影人喜歡用我們的鏡頭去反映這座城市,包括拍鳥也是,雖然你看著我拍的是鳥,但是這鳥背後的故事它反映的是這個城市生態環境的好壞。我們拍這些地標性建築,它為什麼要拆除?是因為將來還有一座新的地標要誕生,這就證明咱們的城市日新月異,將來會越來越好。

東安棚戶區改造後高樓林立 (攝影:張黎明)

拆除前的二十一世紀廣場 (攝影:馬立明)
文章來源:原創·吉林新聞綜合廣播
編輯:雨梅、子欣
審核:懷楠
監製:王林 郝峰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