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新款智能手機面世之前,一大波關於手機性能升級、新功能上線的宣傳是少不了的,而近些年隨著人們對手機「拍照自由」關注度的提升,手機廠商也正式踏上手機像素「內卷」之路。
從最初的以傳統按鍵手機夏普J-SH04為代表搭載CCD攝像頭的11萬像素,到三星發布的第一款1000萬像素手機,再到現如今智能手機標配的4800萬、6400萬像素。
直到2019年小米CC Pro的推出,智能手機的像素順利敲開了1億像素的「大門」。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繼1億像素之後,小米又推出了搭上2億像素的12T Pro,成為小米旗下首款2億像素的機型。
從萬到千萬、上億像素的「跨越」
從十萬到百、千萬,再到上億級別,手機像素的「升級之路」在二十多年間讓人刮目相看,這時就有人問了,既然手機像素已經達到如此高的級別了,那擁有一部像素高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拍照自由」了吧。
這麼一來,對絕大部分消費者而言,相機存在的意義似乎不是很大了。以致關於「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單反相機的最大競爭對手」的話題層出不窮。
最近,高通公司相機產品管理副總裁Judd Heape就曾在採訪中稱,「由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革新,智能手機將在未來三五年內超越單反相機,並有效地使其淘汰。」
那智能手機能否憑藉高像素成功淘汰相機呢?
其實單從像素來看,智能手機和相機拍出的照片在像素數量上是沒什麼差別的,但如果追求畫質的話,同樣像素標識的智能手機和相機則有著「天壤之別」。
因為照片的畫質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核心零部件感光元件決定的,感光元件是負責記錄收集到的光信息,感光元件的尺寸越大,他能接收到的光信息就越多,照片的細節也就更清晰,就像我們日常所說的「感光元件尺寸越大,拍好照片的底氣就越足。」因此,有著較大尺寸感光元件的相機成片效果自然優於手機。
不過,隨著CMOS成為市面上主流的圖像感測器,加上演算法校對技術的突飛猛進,手機感測器的性能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反映在拍攝的畫面上,畫質也升了一個「level」。
對手機廠商來說,光有畫質的提升還不夠,在近兩年人們換機慾望不高、換機周期延長的情況下,想要激發起人們的購機慾望,一個攝像頭不夠的話,就來兩,兩個還瞧不上的話,就上三個。
因此,在如今智能手機市場,也很難看到只配備1個攝像頭的手機了。
就拿小米麵向海外市場推出的2億像素旗艦機12T Pro來說,三個攝像頭加持是「標配」,採用三星ISOCELL HP1感測器,主攝為2億像素,另外兩個鏡頭分別為200萬像素的微距和800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這個攝像頭配置確實挺高。
但就像被無限放大的手機像素數一樣,他們所宣傳的拍照最高像素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實現,日常的照片大多是「多像素合一」的展示。
因此,日常生活中,用1億像素的手機只拍出1200W像素的照片也並不奇怪。一張優質照片的產出,不僅僅與像素有關,還有構圖、光影加上拍攝者本身的技術。
而現階段的智能手機的拍攝效果已能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日常需求了,但對於專業攝影來說,一部「稱手」的相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相機下的畫面能還原更多的細節與色彩。
畢竟,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是手機的7倍,這是手機硬體難以改變的現實,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的智能手機藉助演算法的「魔力」,拍照效果有了質的飛躍,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確實現了智能手機的「拍照自由」,但如果說想要淘汰掉相機的話,還不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