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拍攝。青島寨里村7000 畝淺海灘涂養殖場,每天吸引了上千村民前來挖泥蚶
一轉身的時間,昔日熟悉的膠南變得讓人眼花繚亂了。
膠南,現在叫青島西海岸新區。隧道、地鐵、高速路、跨海大橋、地標大廈、啤酒城、會展中心……
林林總總標定現代生活的符號幾乎同時出現在眼前,讓人在欣喜中炫目、惶惑,隨之產生了一種遊離感:我的故鄉,真的變了。
1985 年拍攝。青島泊里鎮大集,農民在挑選「泊里紅席」過大年
1988 年拍攝。黃島張家樓村的村民進行夏播
1988 年拍攝。青島大珠山營海村的農戶開採、加工石料
1989 年拍攝。膠南海崖檯子溝村是遠近聞名的鐵匠村
1991 年拍攝。休漁期的青島靈山衛漁民合力抬漁船上岸
攝影即生活,生活即遇見。攝影,讓我遇見了青島這座美麗城市的變遷,遇見了變革中城市生活的活力與方向,遇見了時光里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和風俗畫般各行各業的人文趣事。每當我梳理這些照片,都彷彿是在歲月中穿梭,與時光會面和對話,都讓我禁不住對往日莫名的感嘆和對當下由衷地讚歎!
回溯舊時光是一段頗為享受的過程,那一幅幅記錄時代腳步的圖像,事實上也是我人生印跡的真實寫照。經過40 年的沉澱,我的這些老照片有了文化的質感,有了歲月的景深,它們根植於老膠南城鄉的每一寸土地,呈現出來的是正在向記憶深處走去的鄉村、農民和小城鎮的生存、生活狀態,它們確如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1992 年拍攝。青島紅石崖扇貝養殖場
1993 年拍攝。地處海防前線的青島寨里莊家疃,村裡的民兵連在海灘巡邏
1998 年拍攝。黃島小場後崗村的一家人在一起看電視
蘇珊·桑塔格曾言,「攝影最偉大的功績是讓我們感受到,我們可以將全世界納入腦海中」。作為一門缺憾的藝術,這些攝影作品一定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不盡完美之處,但這件事是我夢寐以求的,就算是缺憾之美吧。攝影與時代不可分割,作為一個有著40 年職業經歷的攝影人,感恩這個大變革年代,讓我目睹和記錄了故鄉的點點滴滴。
偶爾回首,發現生活中所有美好都在等著我們,一如當年。
在記憶長河中,故鄉雖已漸行漸遠,但那條生命的小河依然流淌著,依舊滋潤著故鄉那片土地,滋養著生生不息的居民,永遠溫暖著曾經在這裡生活過的遊子,在人生的長河中,伴隨歲月的流失,記憶雖已老去,但鄉愁永不褪色。
鄉愁,是一個場景、一座老屋、一條小路,這些不起眼的事物,在不經意間引發人們似曾相識的記憶,讓內心翻湧著一種情感、一種揮之不去的離鄉懷土的深沉記憶。
1992 年拍攝。麥收時節,青島沿海農田裡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在搶收小麥
2009 年拍攝。青島當地農民舞龍舞獅迎來農曆春分日
2007 年拍攝。冬日趕海的青島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