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2022年10月05日11:32:54 美女 1834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中國攝影小鎮(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百姓文化視點曹會林訊(攝影張明江、楊洪偉、李貴生、曹會林等):碩果累累的金秋,我們共同慶祝祖國七十三歲華誕,喜迎二十大勝利召開,10月3日,中國攝影小鎮(雲陽)攝影協會聯繫南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奔赴鐵佛寺村石頭村攝影採風,用鏡頭記錄國慶佳節的美好瞬間。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彭翔天同志(右一)和攝協的同志們交流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到達石頭村山門前廣場,遠遠看見雲陽鎮政府主抓文旅的領導彭翔天同志在現場忙碌著,他看到我們一行的到來,熱情地打招呼,並引導我們走進村內。在石頭村標誌性景物——紫藤樹下,彭翔天同志致電邀請鐵佛寺村黨支部書記張龍同志到來。張龍書記歡迎我們一行的到訪,一路引導我們漫遊石頭村,一邊走一邊介紹。攝協一行人跟隨張龍書記,一邊走一邊聽,抓住難得的機遇,不時駐足調整位置,拍攝下石頭村國慶節的美好瞬間。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鐵佛寺村黨支部書記張龍同志邀請攝協的同志們品嘗石頭村特產——純手工製作的臭豆豉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鐵佛寺村黨支部書記張龍同志品嘗石頭村特產——純手工製作的椒鹽芝麻鐵鍋饃,並邀請攝協的同志們品嘗

張龍書記對村內情況非常了解,對促進鐵佛寺村產業發展,促進村民增產增收充滿信心,他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鐵佛寺村和石頭村(石窩坑組)悠遠的前世傳奇和近幾年鄉村振興之路。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攝協一行人邂逅愛美的遊客們,佳麗倩影扮靚了石頭村

傳統村落石頭村,鄉村旅遊新天地

鐵佛寺村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因歷史上曾建有「鐵佛寺廟」而得名。南部緊臨綿延9里的九里山,主峰寺溝寨海拔639米,山上有著名的韓信寨(楚長城)和韓母墓、寺溝寨等古迹。

石窩坑組的石頭村是清朝中期以來形成村落,因村內有採石坑,盛產石磨、石碾石磙等石器而得名。目前村內保存著上百年的石頭房屋42座,100餘間,房屋建築大都是石木結構,全部由村民就地鑿石干砌而成,建築錯落有序,具有鮮明民族傳統和地方色彩。村內古樹林立,翠竹成蔭,山泉成河,石橋飛虹,千年紫藤樹和皂角、國槐樹纏繞成景;河道以巨石為河底,有常年水溫十幾度的古井,形成「井水不犯河水」的奇觀;周邊千畝蠶坡是當地「柞蠶之鄉」的見證。

2016年,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欄目在此取景拍攝《探秘楚長城,尋幽石頭村》的節目播出後,全國各地遊客紛至沓來;2017年中央電視台《鄉土》欄目到石頭村拍攝使石頭村的農家飯菜成為遊客爭相品嘗的人間美食。

近年來,在上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石頭村堅持以「突出特色文化,帶動旅遊發展」為引領,將特色文化與景點打造深度融合,大力培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基地,全面激發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歷史文化濃厚,奠定發展基礎

明洪武年間,先民從山西洪洞遷至南召山區,清朝末期戰亂不斷,為躲避戰亂遷至石窩坑組現在所在地方。最初是朱姓家族遷至本村,後來王姓家族逃難至此,在河對岸安頓下來與朱姓家族隔河相望,彼此和睦相處。

2016年5月,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欄目曾在此取景拍攝--《探秘楚長城,尋幽石頭村》的節目播出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旅遊採風。

2016年以來,鐵佛寺的鄉村旅遊快速發展,被確定為「河南省傳統村落」,並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

2018年2月,石窩坑組入圍第五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2018年,雲陽鎮人民政府組織編製了《南召縣雲陽鎮鐵佛寺村(石窩坑)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並於2018年10月16日通過了省住建廳組織的專家評審委員會的評審。

2019年6月,石窩坑組公布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現存建築良好,投資打造有力

石頭村(自然村)位於鐵佛寺村的石貨坑組,該自然村內保存著上百年的石頭房屋42座,現存房屋100餘間。早些年,村子裡群眾蓋房,就地取材,從山上開鑿出片石,一層層堆砌而成,沒有使用一點泥巴和水泥,外牆面非常整齊。

石頭村傳統民居建築結構為抬梁式磚石承重體系,石牆、梁、檁、椽子為主要的承重構件。屋頂為雙坡抬梁硬山頂,多是三架梁木構建承重,即石牆上承托三架梁,三架樑上承脊瓜柱,脊瓜柱托著脊檁。承托屋頂荷載的木構件採用榫卯結合的形式,既能統一製作裝配,又能方便拆卸,維修和重複利用。在維修木構件時,採用小塊木料拼合、斗接和包鑲,使其發揮大料作用,以避免結構損壞,延長建築使用壽命。

這些石頭房子堅固、結實,最早的有上百年歷史,目前大部分石頭房子都居住著人家。全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栽植碗口粗的玉蘭女貞、桂花、辛夷、芙蓉,百年以上的杏樹、茶樹、柿子樹、玉蘭樹、黃楝、紫藤等古樹隨處可見,有上千的紫藤樹和500多年的茶樹和松樹,名木古樹也是村裡耀眼的風景。整個村莊像一座青石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樹之中,清新的空氣、名貴的花木、優美的環境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眾多古老傳說,蒙上神話面紗

(一)龍抓廟

傳說在石頭村還沒人居住的時候,村西後嶺上有一座小廟,廟前長有一棵參天古柏,有一蛇精盤踞於此,驚動上天,派龍王擒拿。一聲雷響,把古柏一劈兩半。後人把此地取名龍抓廟。

(二)螃蟹嶺

螃蟹嶺其實不叫螃蟹嶺,原名龐家嶺。早在清咸豐年間,一逃難夫婦(據說在朝為官)經過此地,看到這裡山清水秀,森林茂密,與世隔絕,遂在山半坡蓋石房兩間,隱居此地。後案情好轉,放任開封做官。其後人現居開封境內。因此官員姓龐,人們就把此地取名龐家嶺。時過境遷,時間久了,後人喊轉,變成了螃蟹嶺。

(三)金礦

在村西龍抓廟一帶,長約兩公里的範圍內,傳說是個金礦(有說銅礦)。現有古人採礦坑址四處。具體何時何人開採,沒有記載。

(四)石貨坑

村南頭600米處,有採石坑一處,據說以前用的石碾,石磙等石器用品均出於此處,現在還有當時採石的遺迹。

(五)郭家墳

村北300米,有一古墓,聽老年人講,解放前每年農曆十月份,有人夜間騎馬上墳,解放後沒有來人,說明郭家後人以前也曾是官宦世家。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政府出資打造,傳統風貌變現

在縣委、縣政府生態產業、美麗鄉村、鄉村旅遊「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思路的指導下,雲陽鎮黨委、政府依託產業基礎,圍繞石頭村的資源優勢,把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旅遊開發和精準扶貧工作緊密結合,打造鐵佛寺石頭村為主的民俗文化生態游。

一是積極靚化村容村貌,打造特色景觀。牢記「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指示,在保留石頭村原始、古樸、自然風貌的基礎上,通過縣裡項目傾斜支持和鎮里財政自籌,截止目前,村內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已累計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了微地形景觀,清理了河道,修建了護河堤、攔河壩、石頭圍堰,安裝了仿古橋攔桿,鋪設了石板路,栽植了景觀樹;建成以千年紫藤樹為中心的小廣場,繪製文化牆,刻制《石頭村賦》巨石,建成農具展示廳、柴房、公廁、石拱橋,安裝仿古景觀路燈,鋪設了自來水管網和污水管道等,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二是完善旅遊基礎設施,促進連片開發。投資1000多萬元打造以石頭村為核心,連接石頭村周邊的觀光道路,已建成朱坪村--石頭村長2公里、寬7米的進村主道路,道路兩側設置旅遊標識牌,每4米栽植紅玉蘭和紅葉石楠樹;新建平板石橋1座、漫水橋1座、玻璃橋1座。打造旅遊環線道路,硬化石頭村--韓信寨--當中庄全長6.5公里、寬9米的道路,小店石頭村——鐵佛寺石頭村旅遊觀光線路全線通車;韓信寨民宿及娛樂項目綜合開發項目已完成,辦公樓、停車場、七彩滑道、懸崖鞦韆、水上漫步等娛樂項目建設均已建成營業。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三是支持農樂家建設,帶動群眾增收。鎮財政出資10多萬元,聘請全國知名的「三農」問題專家盧水生教授進村講課;帶領村民到西安袁家村、江西九江、信陽郝堂等地學習農家樂建設的發展理念和成功經驗。投資200多萬元,按照縣旅遊局「七統一」的標準,在玉蘭園--石頭村沿線打造能吃能住的星級農家賓館10家;統一指導,扶持石頭村內農戶新建石頭牆瓦房農家樂8家。歷年玉蘭節期間,進村遊客爆滿,共接待遊客100000多人,農家樂就餐遊客10000多人,為群眾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30萬元。

四是圍繞旅遊助力扶貧,幫助群眾致富。投資60多萬元,新建成佔地20畝的停車場2個,下步全村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可以分享停車收費的部分效益;已規劃在石頭村口建設小木屋商鋪,在村內沿河建仿古茶樓和小吃一條街,全村脫貧戶和監測戶可以參與商鋪的經營或者出租分紅,實現增收致富;石頭村優先使用脫貧戶和監測戶從事景區衛生清潔工作,實現家門口就業。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逐步布局規劃,打造旅遊名地

如今的鐵佛寺以石頭村為名片,已聞名遠近市縣,並以此為契機,用旅遊業帶動了本村乃至全鎮經濟的發展。下一步,結合鐵佛寺村產業發展現狀及現有農林資源、人文歷史資源、自然山水資源,石頭村將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休閑旅遊觀光業。

(一)生態農業

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構建生態、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體系,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農業逐步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以高產、優質、安全、生態為目標的有機農業,逐步使農業高效化、特色化。

圍繞特色林果以及當地特色農業種植,加快高標準良田建設,打造一批生態型、循環型、觀光休閑型現代農業示範園。鐵佛寺村重點發展花卉苗木和中草藥種植。形成兩大農業產業片區,一是花卉苗木種植區,以白玉蘭、辛夷種植為主,並結合鄉村旅遊,發展農業觀賞體驗;二是中草藥種植,主要以種植蒲公英、艾草等中草藥為主。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二)休閑旅遊觀光業

以鐵佛寺村現有傳統村落文化、農耕文明、歷史遺迹、自然山水風貌為基礎,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和特色,打造多功能於一體的鄉村休閑旅遊目的地。建設一個以休閑觀光、農家樂為主體的生態旅遊點,形成一條在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傳統村落與自然景觀景觀之間互動的精品旅遊線路,注重發展具有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人文傳統、農家生活特色、綠色餐飲項目,加快發展傳統村落、特色民居參觀遊覽和農家樂等第三產業

重點發展傳統村落游、山水體驗游、採摘體驗游等。一、傳統村落游,石窩坑組傳統村落特色石屋建築參觀、民俗文化教育、寫生、考察。二、採摘體驗游,結合生態農業,打造生態體驗游,讓遊客通過林果採摘了解當地農耕文化。三、山地運動體驗,登高攬勝、果蔬採摘活動、景觀攝影等。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建設中的仿古小吃一條街

鐵佛寺村黨支部書記張龍說,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思路,進一步發掘石頭村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發動村民進行民宿改造,配套餐飲、住宿等設施建設,提升旅遊接待水平和能力,著力將石頭村打造為「石頭文化見證地、長城文化遊覽地、農耕文化體驗地、周末放鬆目的地」,吸引更多的遊人到石頭村及韓信寨楚長城體驗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

「歡度國慶節,喜迎二十大」——雲陽攝影協會採風石頭村 - 天天要聞

前排:楊洪偉、徐立江;後排:李大鵬、薛光、張明江、李貴生、曹會林

美女分類資訊推薦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 天天要聞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1929年4月的一天,莫斯科一家報紙的編輯在分發作業時,注意到他的一名記者沒有做任何筆記。然後,在編輯爭辯之前,謝列舍夫斯基開始背誦整個會議,直到最後一個細節。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 天天要聞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讀者朋友們,手捧這本2023年的第一本雜誌,看著高原雪峰托起一輪明月升起,或許感慨萬千。當我們翻看一張張攝影師們拍攝的照片時,才恍然,影像所記錄的過去的這一年,承載著太多的真實與荒謬,歡欣與悲戚。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 天天要聞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現在是疫情期間,不建議大家走動,那現在可以為以後出去旅遊,提前做好攝影準備。在遇到古建築的時候,怎麼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呢?攝影自學班這篇教程,幫你準備了6個攝影技巧。一、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