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方面,同樣的一句話被不同的家長表達出來就會有不同的含義,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比如家長本意是關心孩子,想要提醒孩子小心一點。明智的家長會正常表達"寶貝小心一點,不要被絆倒,摔倒了會疼呦"
而有的家長卻這樣說"你怎麼這麼笨,腳下有東西看不到啊!摔倒了吧"。前一種家長屬於正確表達式教育,而後一種家長屬於嘲諷式教育,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感受也是大不相同。
小溪兒子5歲了,雖然已經上幼兒園好長時間,但是兒子膽子還是特別小,在幼兒園裡做什麼都要依靠老師。
按理說兒子都5歲了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啊,人家5歲的孩子整天活蹦亂跳,而且基本上都不用家長管了,甚至比他小的孩子能力都比他強。為什麼小溪家兒子還不如一個比自己小的孩子呢?
其實這都跟小溪平時對兒子的教育有關,因為小溪總是嘲諷兒子,無論兒子做什麼,在小溪這裡得到的永遠是嘲諷,沒有鼓勵。
兒子吃飯慢,小溪會說:"你怎麼這麼慢,就不能吃快點,小寶寶都比你快"兒子成績沒考好,小溪會說:"每次都考這麼點分,咱也不知道是怎麼學習,人家同樣跟你一樣聽課上學,人家咋就能考那麼多分呢?"總之兒子所有的一切在小溪這裡只能得到嘲諷。
嘲諷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1.傷害孩子的自尊
家長用嘲諷的方式對待孩子,看似對孩子沒有什麼,可是語言的嘲諷要比皮肉之痛更嚴重,嘲諷會傷害孩子自尊、孩子的自信、社交也會順帶著受到影響。而且孩子的自尊被家長傷害之後,孩子和家長之間就會出現隔閡,將來家長說什麼孩子都不會聽了。
2.孩子容易破罐破摔
家長總是用嘲諷的方式對待孩子,有的孩子為了和家長對抗會出現破罐子破摔行為,你說我不行,那我就不行給你看,而孩子越是不行,家長就學嘲諷。慢慢孩子真的就會朝家長說的那個方面去發展,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想那樣,但是為了跟家長抗衡只好將錯就錯。
3.孩子容易封閉心門
家長總是用嘲諷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很容易對家長封閉心門,家長再也沒有辦法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且孩子對家長敬而遠之,孩子有什麼也不會主動給家長分享,因為孩子知道就算自己說了,得來的也是一頓嘲諷,自找不痛快,還不如不說的好。
家長對待孩子真的需要技巧,家長不要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傷的孩子遍體鱗傷,還自稱是為了孩子好,家長的如果真的為孩子好,就應該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當孩子遇到情況時,家長該怎樣正確的教育孩子
1.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家長之所以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家長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家長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成為了無辜的受害者。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能夠控制住情緒,孩子的問題也沒啥大不了的。
2.認可接納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之所以嘲諷孩子,是因為家長不認可和接納孩子,因為孩子沒有朝家長預想的方向去發展,所以家長就有些忍受不了。如果家長能夠接納孩子,不管孩子什麼樣,家長都能心平氣和的去面對,問題也就容易多了。
3.耐心傾聽加引導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總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這樣孩子肯定不會給家長好的態度。如果家長對待孩子可以做到耐心傾聽,先上孩子把情緒發泄出來,然後再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不帶任何情緒色彩,相信孩子也能夠和家長好好的溝通。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能總是嘲諷孩子,因為那樣會讓孩子失去信心,找不到自我價值,當然家長也不能總是誇獎孩子,因為家長總是誇獎會讓孩子找不到方向,誤以為自己真的很優秀,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
總之教育孩子是一問學問,家長要根據孩子具體的情況來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