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70後、80後可能都是被打大的,從小到大沒挨過父母打的孩子太少了太少了。但奇怪的是,這些孩子長大後心裡都很健康,沒有記恨父母的,反而更加孝順父母。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父母還沒打呢?有的孩子就開始和父母記仇了。有些孩子被父母批評幾句,就威脅父母跳樓自殺的。學校老師更是不敢打,現在連批評也得掌握好分寸。
也許很多人就奇怪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打呢?為什麼對挨打這麼敏感呢?實際原因非常簡單。
第一:過去的孩子物質生活貧乏,對自我的追求幾乎沒有,但現在的孩子更注重內心的追求。
過去人們都窮,吃不好穿不暖。所以那時人們的願望也簡單。
小孩子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能吃上肉,吃一頓飽飯,盼著過年穿一身新衣服。人們在物質生活還不能滿足的時候是沒有什麼精神追求的。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通俗的解釋就是: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所以我們小時候對於父母的打是能夠忍受的,只要能吃飽吃好其他什麼苦都可以忍。
但現在的孩子呢?
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什麼都有了,對吃穿根本沒有貧乏的概念,因為只要有需求父母都會隨時的滿足。所以他們追求的是愛,是自由,是認可,是生命的價值。所以他們不能忍受被父母打,看看網上,有些孩子因為被父母打,離家出走,跳樓自殺,各種情況都有。
總之,兩代人的起點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再用老觀念來教育這些孩子了。目前的孩子奢望用打來教育真的不行。
第二:目前的孩子懂得太多,見得也太多,內心也更加豐富和敏感。
看看身邊的小孩子,是不是感覺都很聰明?比過去的孩子聰明太多?
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進入了一個高科技的現代化社會,他們見得多,聽得多,所以懂得也多。
一個幾歲的小孩子玩手機可能就玩得很好,還能看各種各樣的動畫片、早教節目。他們短短几年接觸到的學到的知識可能是過去孩子的好多倍。正因為他們知道得多,所以也更容易早熟,內心也更加敏感和豐富。
看看身邊的孩子,就算大人不打,可能只是簡單地批評了幾句,但有的孩子就無法忍受。還有的孩子動不動就生氣摔桌子,大人還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麼。
他們的內心可能早就長大,但我們還是把他們當作小孩子。所以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方法教育他們了,不能動不動就動手打了。
第三:教育孩子要趁早,6歲之後孩子能不打就別動手了。
本人做老師多年,看到太多的家長,就算孩子站在那裡比自己還高,但火氣上來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動手打孩子。個人認為,6歲之後就不要再動手打孩子了。
孩子小時候,真想給孩子立規矩,可以適當地打,但6歲之後,孩子已經懂事了,很多道理也懂了,再打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了。
至於孩子更大些,就更不能打了,尤其是不能在有外人的情況下打孩子,真的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無論孩子學習好壞,多麼調皮,但都有自尊心,我們都要尊重。
尊重一個人遠比用武力去征服一個人更容易得到他的信任。很多孩子與家長關係惡化,最該反思的實際是家長,通常就是因為家長的不尊重造成的。
時代變了,我們的孩子也早變了,唯一不變的還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和觀念。
目前的孩子,如果你再給他講過去的日子是多麼多麼的苦,讓他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他們是體會不到的,不管再怎麼講他們也體會不到,很簡單,因為他們從未經歷過。
當然,現在的孩子如此脆弱也正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但有什麼辦法,他們正好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以後的孩子可能會更難教育,可能連打也沒任何效果了。所以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門大學問,大人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孩子們成長的腳步。
一直以來,家長喜歡用「聽不聽話「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乖乖聽話、懂事順從的孩子,總是能得到家長老師的一致讚賞。
然而,小時候父母總要求孩子聽話,卻會給他的未來埋下種種隱患。
01
太聽話的孩子註定走不了太遠
電視劇里,經常會有這樣的情節:
一個大家眼中成績好、聽話又很懂事的「好孩子」,幾年後進入到了大公司工作,或者小有所成的自己當起來老闆;
而那些不好好學習,在班裡整天睡大覺的同學,最後一個個要麼拼爹過日子,要麼干起勞力賺著微薄的薪水養活著一家老小。
但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卻大多都是相反的:曾經班級里被認為是「壞孩子」的同學,長大後很多都混得有模有樣。
有的也進了大公司,沒幾年也做到了領導的位置,甚至有的開了公司當了老闆。
而那些成績優秀的「好孩子」,畢業幾年後卻過得平平庸庸,可能有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工作,卻是月光族,只能勉強養活自己,而且幾年如一日都是這樣。
但現在這個社會,太聽話的孩子真的很吃虧。
「聽話」,意味著孩子很順從父母的決定和心意,但是卻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或許開始還想叛逆的反抗一下,但他已經習慣了「聽話」的思想狀態,已經習慣了被安排。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內心聲音似乎已經不再重要,只要父母開心滿意就好。
想一想,這樣的孩子真的是你最初期望的嗎?
殊不知,聽話、懂事的孩子通常是以壓抑真實的自己作為代價,去適應父母的教育方式,換取喜愛與肯定。
當孩子選擇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一切按照大人們的指示來思考和行動,迎合大人們的情緒時,「真我」便漸漸消失,「假我」不斷發展強大。
隨著成長,他們逐漸習慣了這個「假我」,對待任何人都是以別人的需求為先,首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和情緒。
長此以往,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不了解自己、也不敢活出自己。
失去真正的自我,永遠為別人而活,終其一生將很難獲得幸福,痛苦糾結。
因此很多博沃思心理諮詢師都發現:小時候表現越「乖」,越「聽話」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反而越多。
過於聽話順從的孩子,長大後在能力發展上也會遇到問題。
他們通常沒有主見、缺乏選擇的能力、不敢承擔責任;不敢表達自己、不敢拒絕別人,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02
培養孩子的思想獨立性
有這樣一位媽媽,大家對她的印象和評價大多都是:一個很「懶」的媽媽,(這裡說的「懶」是指她思想比較懶),但我覺得她是一個很智慧的媽媽。
她對兒子小睿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想想辦法吧。」
記得有一次我去她家玩,小睿的遙控玩具車壞掉了,求助她。但她說:「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想想辦法吧。」
後來,小睿從床底下拉出了工具箱,我問他要幹嘛。他說:「之前我的玩具也壞過,我記得爸爸就這樣修理過,我試試。」
他從工具箱里掏出來各種工具,梅花刀、十字刀、改錐、鉗子……挨個試了一遍,打開了玩具車上的後蓋,然後把舊電池拿下來,換了兩節新電池上去,最後玩具車終於可以跑動了。
雖然整個過程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但是我還是感到很吃驚。
一個5歲的孩子,已經學會了自己動手拆卸玩具車和換電池。
小睿還在玩樂高上有著異於普通孩子的天賦。
媽媽說,其實剛開始給他買了一堆樂高玩具,小睿並不是太感興趣,但是為了鍛煉和提升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也是花費了很大的心思。
比如引導他拼裝成一台他喜歡的玩具車,只要孩子願意動手做了,後面就都不是問題了。
後面小睿再想拼裝什麼造型時,依然會說:「我不知道,你自己想想辦法吧。」
如今,小睿已經可以獨立拼裝很多造型了,在幼兒園舉辦的樂高玩具比賽中,還獲得過第一名呢。
在「懶」教育的影響下,小睿還學會了煎雞蛋、煮麵條這樣簡單的做飯能力。
現在她已經有大半年時間,沒怎麼出入過小睿的房間了,基本上都是小偉自己收拾,自己疊衣服、疊被子、收玩具、打掃房間。
其實,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放手」,只有家長肯放手,孩子才能夠學會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工作,他才能獨立做主自己的人生。
如果父母對孩子干涉過多,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那麼孩子很容易養成思想依賴的性格,即便是有機會能夠自己做主,也會猶猶豫豫,不知道該怎麼辦。
03
學會做眼光長遠的父母
父母是否具有長遠的眼光,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格局。
但是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就是原生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當我們做了父母后,或許你會發現,我們身上多多少少也會帶著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子,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所以,我們要學會摒棄原生家庭教育中一些不好的思想,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做父母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如果父母是一個眼光長遠的人,那麼孩子也會學著把人生格局放大,價值觀也會放得更高。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家長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已經提前替孩子擺出放棄學習的態度的了,「你不是學習的料,還不如提前進入社會去打工賺錢呢。」
受到這樣思想的影響,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放棄了學習,沒有了學習前進的動力。
也有一些眼光長遠的父母,就算家裡再窮,也會尊重孩子想上大學的想法,送孩子走向更大的城市;
還有一些父母,即便孩子學習成績只是班級中游,也會鼓勵孩子去讀個大專的學歷,始終鼓勵孩子要有拼搏向上的精神。
或許你會說未來變化莫測,說父母的眼界可以決定孩子的未來,是不是太早了?
但父母的長遠眼光和思想觀念,一定會決定孩子的成長環境,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滲透進入孩子的思想中,進而影響他們的每一個人生選擇。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有必要教會孩子「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句話的真正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