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產道的擠壓,可能會在外表上「異於常人」。比如說耳朵,就容易受到擠壓合在一起,這種耳型也被稱之為「包餃子」。
不過這種情況會隨著寶寶出生時間的長短慢慢恢復過來。但是有一種現象確實天生的,無法恢復的,那就是耳朵上的小孔。這類小孔一般都在耳朵附近。
有的老人將這種孔叫做「聰明孔」,說是有這種孔的孩子長大大多聰明伶俐有出息。有些不明真相的新手父母就會覺得很開心,甚至還到處炫耀。
殊不知,這種孔可並不是什麼好現象,這是一種先天的疾病,是發育「畸形」的表現。
胎兒在母體中,身體的各個部位是逐漸發育的。而耳朵上有孔則是因為它沒有閉合完全造成的。通常情況下,它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但是卻很容易受到感染。一旦被感染,它就容易紅腫流膿。
朵朵剛出生的時候,耳朵旁邊就有這樣一個小孔。剛開始多多媽覺得不放心,想要問醫生怎麼回事,但老公說這在他們老家叫聰明孔,沒啥事。朵朵媽倒不是相信什麼聰明不聰明,只是覺得既然老公老家有這種說法,那應該表明這個小孔沒什麼大問題。
所以她也就沒放在心上。結果朵朵半個月的時候,她忽然發現朵朵耳朵旁的小孔突然腫起來老高,湊近一聞還有惡臭,甚至一按還會流膿。朵朵媽慌了,立馬把朵朵抱到醫院,問了醫生之後這才知道這是一種「先天畸形」,很容易被感染的。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保養這個小孔,預防它感染呢?
1、別用手擠壓揉搓
很多家長好奇這個孔裡面到底是什麼,會不會影響孩子,就會刻意地去擠壓它,看看是不是會擠出膿。大家都知道,手上聚集著非常多的細菌病毒,直接用手去接觸並擠壓,很容易會讓這些細菌進入到孔里,引發感染。
2、注意耳朵的清潔
不光是孩子,很多家長都有洗臉只洗正臉的壞習慣。對於耳朵的清潔卻十分不重視。
事實上耳朵的清潔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不是說要經常掏耳朵還是怎麼樣,而是說外耳輪廓的清潔。尤其是小孔的附近要保持衛生,在每次清洗之後都擦乾,不要殘留水分。
還有,最好使用棉簽去清理寶寶的耳朵,用毛巾或者布都有可能在清理的過程中由於用力,而將水分擠到小孔中。潮濕的環境最容易滋生細菌,這樣非常容易感染。
3、洗頭髮/洗澡時注意保護耳朵
寶寶在洗頭髮或者洗澡的時候,很容易由於操作不當導致水流淌到耳朵里或者小孔里。這些水事後不好清理或者擦乾,就很容易會感染。
所以寶媽在給寶寶洗澡或者洗頭髮的時候,最好用手護住耳朵,或者買寶寶專用的耳罩,保護耳朵的乾燥。
如果寶寶出生後,在樣貌上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父母一定要及時詢問醫生,千萬不要隨意相信所謂的民間說法。盲目相信容易耽誤治療不說,還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