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後總愛流鼻血?家長一定要警惕這個病!

幼兒身體抵抗力弱,經常會出現感冒發燒的情況。而對孩子來說,感冒誘發的其他疾病才是最危險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就是其中之一。

到底什麼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此病以前名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簡稱ITP(下文以ITP代替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也是小兒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皮膚、黏膜自發性出血、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良。

血小板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在體內發揮著止血和凝血的功能,沒有血小板,我們就是一個「玻璃人」,摔不得、碰不得。人體正常血小板的數值通常保持在(100~300)×10^9/L,當血小板在(10~50)×10^9/L時,血管脆性增加,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可出現牙齦出血、鼻出血、皮膚有出血點;當血小板小於10×10^9/L時,極易發生嚴重出血,一旦發生顱內出血,非常危險。

病毒感染與ITP 密切相關

很多患兒在發病前常常有病毒感冒病史,感冒後常常出現皮膚黏膜有出血點或鼻子出血不止。那麼,ITP是病毒導致的嗎?目前專家研究後認為,病毒感染不是直接導致發病的因素,而是病毒感染使機體產生了抗體,這類抗體可與血小板膜發生交叉反應,從而破壞血小板。

此外,病毒感染後,體內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可附著在血小板表面,導致血小板容易被單核-巨噬系統破壞,血小板壽命變短。總結起來就是,病毒感染後,引起機體免疫紊亂,導致機體自己把自己的血小板給破壞了!

得了ITP能治好嗎?

目前80%~90%的兒童經過治療或觀察後能夠痊癒,10%~20%可反覆複發進展為慢性(反覆大於6個月),致死率約為0.5%~1%,主要死於顱內出血。

目前ITP的一線治療為:糖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輸注血小板,由於患兒體內存在破壞血小板的抗體,目前不主張反覆輸注血小板。只有出現緊急出血危及生命的情況,如當發生顱內出血或內臟出血時,需緊急輸注血小板。慢性ITP一線治療效果欠佳時,還可以選擇二線藥物:脾切除、免疫抑製劑、長春新鹼、TPO、利妥昔單抗等。一旦進展為慢性,治療往往需個體化,藥物選擇應充分權衡利弊。

時刻保持警惕性

孩子感冒後家長要保持警惕,如果發現孩子身上有出血點、牙齦出血、鼻出血,即使不嚴重,也要去醫院查查血常規,這樣也放心!另外,要是得了ITP,要有信心,因為大部分經過治療是可以痊癒的。但一定要嚴格執行醫囑,千萬注意安全,最好多人看護,因為這時候的寶寶真是磕碰不得,安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