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是新時代社會了,但日常生活中總有人會效仿老傳統老觀念,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國內的新晉爸媽都認為「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
事實上並沒有多數父母想像中那麼簡單,有些父母對「窮養」的理解不夠深入,只是覺得養男孩子在經濟上應該克制節約一些兒,即使過點苦日子也沒有關係。
可如果這些方面父母過於「窮養」,很容易影響孩子的人格發育,適度「富養」長大後才有機會成才,家有男孩的父母要注意了。
不要對男孩的哭聲過度「窮養」
據調查發現:多數父母在對待兒子和女兒哭聲的做法差別甚大,認為兒子就應該窮養。
如女兒哭了爸媽會立即安慰,而兒子哭了則是採取「哭聲免疫法」,即刻意免疫兒子的哭聲,可以簡單理解為「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會抱」,多用於父母訓練出不容易哭鬧的乖孩子。
但在現代育兒中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特別是1歲以內的寶寶剛從子宮離開,最需要父母幫他們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如多擁抱寶寶、用母乳餵養、和寶寶互動等等。
另外,如果一直在旁邊晾著兒子,他的哭沒有得到及時回應,孩子反而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他,久而久之還可能養成自卑的性格缺陷,容易畏首畏尾、辦事拖拉、優柔寡斷長大後很難成才。
精神分析心理專家認為:孩子3歲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可以決定孩子一生的人格發育,其中母嬰關係最為重要。
希望男孩子下一次哭訴時能得到父母的回應,別再無限制的坑娃了。
不要對男孩的親子互動過度「窮養」: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要想養好孩子尤其是男孩,在老觀念中要比養女孩付出更多。多數家庭都存在生孩子後,至少有一個人在外打拚的情況,還有的家庭全天都是老一輩人在帶娃。
以至於在「親子互動」上,父母都過於「窮養」把所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推給老人,不說孩子以後能不能成才,就說在人格是否健全上也很難實現。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在孩子0~6歲這個階段,經常和孩子進行親子互動,讓他們主動找父母做遊戲並享受其中樂趣,可以幫他們克服不自信,塑造大腦組織與身體協調能力等多個方面有利,長大後更容易成才。
不要對男孩的零花錢過度「窮養」:
對於孩子零花錢的把控,很多家長通常都會收進自己的錢包,尤其是每到過年串親戚親戚給零花錢時習慣對孩子說:「壓歲錢爸爸媽媽先幫你攢著,等你長大後有需要了再給你。」這種現象還可能持續到孩子上高中大學……
但有調查表明: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一般來說到他們6歲左右會進入「社交意識敏感期」,當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用父母給的零花錢買文具、小吃、早餐等,難免會生出羨慕嫉妒及自卑等心理,長大後甚至會性格扭曲,做出小偷小摸等行為。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及教授認為:孩子在6~7歲就可以給孩子零花錢了,有助於培養孩子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對孩子日後發展更有利。
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父母面對不聽話的兒會採取「棍棒」效應,正所謂不忘老祖宗的教訓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這樣的賭注輸的概率更大讓很多父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