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課堂丨丁海東:如何用玩具呵護孩子的「玩心」

玩具是幼兒探索世界的窗口,同時也反映著一定時代的經濟水平、兒童文化、審美取向和科技進步。討論幼兒玩具的變遷,可以更好地了解玩具對幼兒發展的價值,從而更好地改進幼兒玩具,更好地滋養童年。

1

幼兒玩具類型隨時代而變

童年與玩具的密切關聯,決定了不同年代的童年記憶烙印著不同的玩具記憶。

在當今中國人的童年記憶中,上世紀50--60年代,物質匱乏,正處於解決溫飽階段,市面上鮮有玩具出售,幼兒玩具多以自制為主。其中,以木製玩具最為常見,如木製的小手槍、陀螺、小三輪車及彈弓等,也有常見的泥制動物玩具、聲響玩具等。另外,滾鐵環、踢毽子、彈玻璃球等也深受當時幼兒的喜愛。

上世紀70年代,鐵皮玩具開始盛行,木製玩具慢慢變少。鐵皮青蛙、鐵皮火車、鐵皮手槍及鐵皮機器人等,都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玩具。上世紀80年代是變形金剛最流行的年代,同時遊戲機開始出現。

那時候還沒有手機、電腦,有的是逐漸代替鐵皮玩具的變形金剛、魔方、積木、拍洋畫、芭比娃娃、電子寵物、四驅車等。風靡一時的小霸王遊戲機也開始走進幼兒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堪稱是被動漫人物玩具佔領的年代。大量外國動漫進入國人視野,幼兒玩具市場迅速被動漫人物玩具所佔領。特種部隊、玩具總動員、忍者神龜、哆啦A夢等成了那個時代幼兒的主流玩具。

21世紀以來的十幾年裡,伴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普及,iPad、3DS、PSP遊戲機、遙控玩具、智能型玩具等成為幼兒的最愛。同時,外國動漫相關周邊玩具產品也迎來了一個全盛時期。自上世紀後半葉至今,我國不同年代童年玩具的歷史流變,真切地演繹出半個多世紀童年文化的變遷。

2

幼兒玩具品質隨科技而變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幼兒玩具的歷史流變可以發現,現代幼兒玩具隨著科技發展,自身也實現了蛻變。

首先是成品化與商品化。傳統的幼兒玩具大都取材於周圍環境中的自然材質和生活中的廢棄用品,在很大程度上仰仗成人和幼兒形成的玩具共同體,進行手工製作。現代幼兒的玩具,則是依託於產業化的模具設計和機械化工藝進行批量生產,在構造和功能上都趨於標準而統一,並以市場化的商品形式得以大範圍供應。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背景下,直接購買成為獲取玩具的便捷渠道。

其次是電子化與智能化。基於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推廣,現代幼兒玩具的設計與研發越來越多地融入了電子化技術,並表現出智能化的特點。相比傳統玩具的簡易、自然與樸素,現代幼兒玩具以聲、光、影同步呈現的新奇魅力,刺激和吸引著幼兒的感官。今天,隨處可見蹲坐一隅捧掬一塊電子屏幕聚精會神玩耍的幼兒。電子遊戲的智能化,折射出高科技在幼兒玩具發展中日益廣泛的運用,且對幼兒玩具的發展起著深刻的推動和滲透作用。

再其次是時尚性與西式化。相較於傳統玩具在製作工藝上對本土文化和民族風俗的傳承,今天的幼兒玩具則更多顯示出對卡通形象和西式文化的崇尚。同時,伴隨幼兒動漫作品的熱播與助推,各種卡通幼兒玩具不斷推陳出新。這都顯示出現代幼兒玩具的市場和消費上追隨時尚文化的快餐化取向。例如,正是因為外國動畫片《爆旋陀螺》和《超能陸戰隊》的熱播,才催生幼兒玩具「戰鬥陀螺」和「大白(一個保健機器人)」的一時暢銷與流行。

3

幼兒玩具在價值上有所轉向

現代幼兒玩具在巨大的進步當中,也暗藏著一些與幼兒發展密切相關的價值的變化。

第一,重功能性價值而輕情感性價值。現代商品化的成品玩具及電子玩具的普及,消解著傳統的自製玩具所建立的親子互動關係及同伴關係的聯結。幼兒對電子形象和虛擬世界功能探索的興趣,替代了對現實中的人際關係與情感的需要和渴望。同時,因無須取用自然材質來動手製作,加之電子遊戲在空間上的室內化,減少了幼兒與戶外自然和鄉土的親近機會,淡漠著幼兒只有在這種親近中才可以萌發的家國意識與故土情懷。

第二,重智能化而輕智慧化。現代幼兒玩具的智能化只是玩具本身承載的智能化,並不意味著能給予玩具的使用者以智慧的啟迪。相反,越是智能化的玩具,給予幼兒的越是「傻瓜式」的使用方法和體驗,並以其數字化的精準技術和程序編碼,讓幼兒只能被動地套牢於預定的模式化操作中。面對現成的、預設的程序化功能,幼兒是機械的、被動的,是缺乏選擇和創造性的。正是在電子遊戲「過關斬將」式的快感刺激中,幼兒的心智一步步陷入高科技預設的陷阱中。

第三,重現代科技而輕文化傳承。傳統的手工玩具承載著綿長的民族文化與歷史傳統。然而,由於現代高科技玩具和電子遊戲逐漸成為幼兒的娛樂新寵,傳統玩具與自然的坊間遊戲日漸淡出現代幼兒生活的視野。外國影視動畫及其相關玩具形象的引進和滲透,在帶給幼兒外來文化的新奇與時尚體驗的同時,也割裂著幼兒的精神成長與本土文化的紐帶關係。

 4 

現代幼兒玩具應向何處走

基於玩具對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今天幼兒玩具的價值隱憂,重新回歸幼兒玩具滋養童年的價值,是學前教育的重要訴求。

首先,重構玩具共同體。現代玩具流水線式的機器生產及其供應的批量化,消解了傳統社會中幼兒與成人及其同伴所結成的玩具共同體。幼兒園和家庭教養時,需要在遊戲環境和玩具材料創設的過程中,構建起由幼兒、教師、家長以及幼兒同伴等所組成的玩具共同體,作為人際關係的生態背景。形成以玩具為中心,並以共同參與玩具製作和遊戲的活動方式,結成師幼關係、親子關係和同伴關係的情感互動,感受共同計劃、研討、探索、合作和分享的愉悅與成功。

其次,建立玩具篩選機制為充分保障幼兒的身心健康與發展,應建立起玩具市場的篩選機制。一般而言,為幼兒選擇玩具需要把握幾個方面。在功能上,要益智且支持操作、鼓勵創造,能夠激發幼兒動腦、動手,鼓勵創造和變化,滿足他們探索和表現的慾望,使其獲得有益的知識和活動經驗。在玩法上,要能玩且好玩。在玩的方法及技能要求上,要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水平。在材質上,要安全且耐用。玩具的製作構材要安全、環保,確保無銳利尖角、無異味、無污染、無輻射,最好易於清洗,可重複使用。在造型上,要做到外形生動形象,色彩明快,有藝術品位,符合健康審美要求,給幼兒愉悅的美感體驗。

再其次,探索玩具的自然化幼兒沉迷於現代高科技玩具和電子遊戲,擠佔了戶外遊戲與運動的機會,剝離了與自然環境的親近感。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開展,尤其需要確保幼兒有戶外活動和探索自然環境的時間安排和制度保障。開闊的戶外空間更能支持和鼓勵幼兒進行身體運動和大膽探索。自然環境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隨時可以成為幼兒手中的玩具,並以其多樣的玩法、開放的功能,激發著幼兒探索與創造的興趣。

最後,挖掘玩具的民族性。倡導並挖掘傳統的民族玩具及其文化教育功能,是「傳統文化進校園」在學前教育階段的最適宜體現。幼兒園需充分依託和利用社區資源,發動家長參與,加強民間遊戲活動資源的建設,收集、整理、篩選傳統的民間手工玩具,並融入園本化的課程實踐和探索,以傳統玩具為載體,讓優秀民族文化在現代幼兒的生活和遊戲中得以傳承和發揚。

· 丁海東 ·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文來源於網路經編輯整理而成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