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吐奶,吐奶後需要再喂嗎?

吐奶其實是寶寶常見的生理現象,在醫學上有一個專有的名詞——胃食管反流(reflux)。

大多表現為寶寶一周歲以前,吃完奶之後動一動或者打個嗝就會吐出奶來。

寶寶吐奶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正常的吐奶之後,寶寶並不會不舒服。

AUT

  會吐奶的孩子更健康

其實寶寶的胃部和成年人的胃部位置、角度都不一樣,賁門(防止食物從胃中溢出)比較鬆弛,整個胃和賁門的鬆弛程度彷彿是為了方便吃進去的食物能順利吐出來一樣。

其實對於行為能力很簡單的小飽飽來說是一種保護,爸媽不小心喂多了,自己開心吃多了,反正不舒服不如吐一吐。

AUT

  這樣的寶寶更容易吐奶

小月齡寶寶

月齡小的寶寶胃部發育結構不夠完善,賁門更加鬆弛。

吃得急的寶寶

吃的太急的寶寶在進食過程中胃部注入大量空氣,吃完後打嗝很容易帶出奶來。

情緒化的寶寶

情緒化的寶寶更容易通過吃奶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高興就多吃,不高興就吃得很慢,一旦多吃寶寶就很容易吐奶。

瓶喂和定時餵養的寶寶

瓶喂和定時餵養都容易讓寶寶攝入過多,吃完奶後稍微動一動就容易吐出來。

AUT

  吐了奶不用再喂一次

很多媽媽總擔心寶寶吐了之後胃空了,營養沒有吸收還要給寶寶再喂一頓,其實寶寶吐出來的奶已經被分解過了,只是看起來像奶,其實大部分是胃液。

即便是剛吃完奶就吐了,而且吐很多;媽媽也不用著急,先觀察看看寶寶有沒有想吃的意思,新生兒的胃能裝的並不多。

小飽飽的思維較簡單,不高興了會從吮吸奶頭中尋求安撫;高興了會多喝幾口慶祝;和媽媽有一會兒沒見了也要多喝幾口表達情緒;這樣十分容易把自己吃撐,可以通過吐奶來調節食量。

AUT

  一天吐幾次奶比較正常

有的寶寶個把星期吐一兩回,有的寶寶每天要吐十來回;吐奶通常也不會造成窒息、咳嗽、身體不適或嚴重危險。寶寶會坐後大多會好轉,但也有持續到一歲多的,這都是正常的。

與其關注吐奶次數,不如關注吐奶後寶寶的狀態。如果寶寶吐完奶就跟沒事兒人一樣,該幹嘛幹嘛,那媽媽也就不用操心啦。這種吐奶,唯一的後果就是需要換衣服。

AUT

  吐奶太頻繁的後果

有很少數的寶寶可能有較為嚴重的吐奶,反覆吐奶喉嚨食道被胃酸灼傷,所以吃奶不舒服。

嚴重胃食管反流的表現主要是過於頻繁地吐奶、哭鬧、不適,和攝入不足導致體重降低。

換言之,如果你的寶寶雖然吐奶,但沒有這樣的癥狀,那就不用擔心了。

少量多次餵奶,是緩解反流不適的第一原則——這也是西爾斯醫生的建議。

因為少量吃奶,更容易被快速消化,更不容易被吐出來。即便有的胃食管反流寶寶在迷糊時更容易吃奶,但等迷糊時餵奶也並非好的選擇,這樣會讓寶寶吃奶次數少,每次因為飢餓而吃奶量多,更容易增加吐奶的可能性,加重食道不適。

AUT

  巧預防,寶寶更舒服

以下來自AAP(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家長們可以參考:

1、每次餵奶時都盡量安靜、平靜且愉快。

2、嬰兒吃奶過程中避免打擾、突然的噪音、強光和其他分散嬰兒注意力的事情。

3、吃配方奶的嬰兒在餵奶過程中至少每隔3-5分鐘就拍嗝。

4、不要讓嬰兒平躺著吃奶;

5、每次吃完奶,將嬰兒豎直抱起20-30分鐘。

6、剛喂完奶時不要擠壓嬰兒的腹部或者劇烈玩耍。

7、盡量在他極度飢餓之前餵奶。

8、用奶瓶餵奶時要確定奶嘴上的孔不太大(這樣會讓配方奶流出很快),也不太小(這會對嬰兒吃奶造成障礙,讓他吞進更多的空氣)。翻轉奶瓶後滴出幾滴,然後停止,說明奶嘴上的孔大小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