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偽造名人帶貨:孫儷鄧超成 「代言機器」,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你刷到一個視頻,孫儷鄧超正在推薦一款減肥產品,言辭懇切,甚至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你心動了嗎?別急,這可能是 AI 偽造的!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偽造名人形象和聲音進行虛假宣傳的現象愈演愈烈。這不僅是技術狂歡,更是對道德與法律邊界的挑戰。本文將探討 AI 技術在商業宣傳中的應用,分析其背後的道德與法律問題,並為創業者提供合規創新的建議。

先來看看 AI 偽造名人帶貨的現狀。最近,孫儷、鄧超工作室公開打假,指出有自媒體利用 AI 技術偽造兩人的形象和聲音,推薦保健、減肥產品。這並非孤例,張馨予、古天樂林峯等名人也紛紛 「中招」。更離譜的是,連張伯禮院士這樣的醫學專家也被 AI 偽造,化身 「神醫」 推銷高價保健品。根據某機構統計,2023 年 AI 偽造名人廣告的數量同比增長了 300%。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什麼?利用名人影響力,推銷那些消費者容易 「上頭」 的產品,比如保健品、減肥藥等。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這些虛假廣告能屢屢得手?因為名人效應太強了,大家看到熟悉的面孔和聲音,下意識就會相信。

但問題來了,AI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它既能為商業宣傳帶來創新,也可能被濫用。偽造名人廣告的背後,隱藏著哪些道德困境?首先,這種行為直接欺騙了消費者。你以為是名人推薦,結果卻是虛假宣傳,買到的產品可能毫無效果,甚至有害健康。其次,名人聲譽受到損害。孫儷、鄧超這樣的公眾人物,形象和口碑是多年積累的結果,被 AI 一偽造,瞬間成了 「代言機器」。更嚴重的是,這種行為擾亂了市場秩序,讓那些真正用心做產品的企業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機會。正如某科技倫理學者所說:「技術開發者和使用者都應承擔社會責任。」AI 技術再強大,也不能成為突破道德底線的工具。

那麼,法律能管住這些亂象嗎?現實是,法律在 AI 技術面前顯得有些滯後。現行法律雖然對肖像權、名譽權、廣告法等方面有規定,但 AI 技術的發展速度遠超法律更新速度。比如,偽造名人形象的視頻,到底算不算侵犯肖像權?如果視頻是在境外製作並傳播,國內法律如何管轄?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的答案。更讓人頭疼的是維權成本。孫儷、鄧超工作室雖然已經保全了相關侵權內容,並通過法律途徑追究責任,但這個過程耗時耗力,普通名人甚至消費者很難承受。你可能會問,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其實,法律正在逐步完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社會共識和行業自律

作為創業者,如何在利用 AI 技術的同時,避免踩到道德和法律的雷區?首先,獲取名人授權是底線。別想著 「蹭熱度」,未經許可使用名人形象,遲早會惹上麻煩。其次,明確技術使用範圍。AI 可以用於個性化推薦、虛擬試妝等創新場景,但絕不能涉及虛假宣傳。最後,建立內部審核機制。無論是廣告內容還是技術應用,都要確保真實性和合法性。舉個例子,某創業公司利用 AI 技術為消費者提供虛擬試妝服務,既滿足了用戶需求,又避免了侵權風險,這種創新值得借鑒。

對於消費者來說,如何識別和應對 AI 偽造廣告?首先,觀察視頻細節。AI 技術再先進,也難免有漏洞,比如口型與聲音不匹配、畫面不自然等。其次,核實信息來源。如果視頻不是來自名人官方賬號或正規渠道,就要提高警惕。最後,不輕信 「名人推薦」,尤其是涉及健康、理財等領域的廣告。某消費者就曾因識別出 AI 偽造廣告,成功避免了經濟損失。如果你發現了虛假廣告,及時舉報也是保護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方式。

總結一下,AI 技術在商業宣傳中的應用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技術本身無善惡,關鍵在於使用者的道德與法律意識。創業者應在合規中創新,消費者應提高警惕,共同維護健康的市場環境。當技術可以輕易偽造一切,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或許,信任的基石正是我們對道德與法律的堅守。你怎麼看待 AI 偽造名人廣告?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