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玻璃、粗陶、紫砂、鈦合金,蓋碗材質詳解,哪一種更好用?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五一過後,茶友們預定的新白茶,已經開始陸續發貨了。

包裹著春天氣息的茶跨越山海,正朝著愛茶人的案頭奔赴而來。

在期待新白茶的日子裡,一場關於茶具的籌備悄然展開。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2025春白茶,不少人已經開始了準備。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將春茶的鮮爽甘醇發揮到極致,一套趁手的茶具必不可少。

而在眾多茶具中,蓋碗始終佔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魯迅先生曾說過,「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

這短短一句話,道出了無數茶人的心聲。

不論是日常閑暇時自斟自飲,享受獨處的愜意;

還是在專業品鑒會上,與同好交流心得,蓋碗都以獨特的韻味與實用性,成為了茶桌上的常客。

然而,市面上蓋碗材質多樣,白瓷、玻璃、粗陶、紫砂、鈦合金各有千秋,究竟該如何選擇,才能不辜負這一盞春茶的好滋味?

《2》

在各類蓋碗材質里,白瓷是尤為推薦的。

它的魅力,既藏在素凈雅緻的外表下,也融於實用便捷的細節中,堪稱顏值與實力兼具的典範。

從外觀來看,白瓷蓋碗以純凈的瓷白為主色調,素白如霜雪,簡約而不失貴氣。

這種不加雕琢的天然質感,自帶一種「百搭屬性」。

無論是搭配古樸的紫砂茶盤,還是現代感的玻璃公道杯,都能和諧相融,不顯突兀。

更重要的是,瓷白的底色,能清晰凸顯茶葉的狀態。

論及實用性,白瓷蓋碗的優勢更是可圈可點。

它的表層經過上釉後,再由高溫燒制而成,最終形成如剝殼雞蛋般細膩光滑的釉面。

並且這種光滑細膩的瓷質,帶來兩大優勢。

其一,不易吸附茶漬茶垢。

泡茶後只需用軟布或海綿輕拭,碗身便潔凈如新,省去了反覆刷洗的麻煩。

其二,不奪茶香、不掩茶味。

白瓷內部結構緊實,氣孔率極低,不會像紫砂等材質那樣吸收茶葉的香氣與滋味,因此能精準還原每一款茶的本味。

無論是白茶的清甜、紅茶的醇厚、岩茶的岩骨花香,白瓷蓋碗都能一視同仁,讓茶湯的層次毫無保留地呈現。

《3》

玻璃蓋碗在茶桌上露面的機會不算多。

雖說有獨特優勢,卻也帶著明顯硬傷,讓不少茶客對它又愛又無奈。

先看優點,玻璃蓋碗最大的魅力在於通透。

剔透如琉璃的碗身,能將茶葉在水中舒展沉浮的姿態盡收眼底。

湯水隨著沖泡次數由淺入深的變化,都在玻璃的映射下一目了然。

加上玻璃材質緻密,既不會吸收茶香,也不殘留茶味,清洗時用水一衝就乾淨,打理起來省心省力。

然而,它的缺點也十分突出,首當其衝的就是燙手。

玻璃導熱性強,當沸水沖入碗中,熱量會迅速從碗身蔓延到碗沿。

偏偏玻璃蓋碗的碗沿通常較窄,與碗身的距離短,無法像瓷質蓋碗那樣通過拉寬碗沿形成隔熱區域。

注水後短短几秒,整個蓋碗就會變成燙手山芋,尤其是當指尖碰到發燙的碗沿,即便勉強端起,也難免手忙腳亂。

另一個麻煩是打滑。

玻璃表面過於光滑,合蓋出湯時,蓋子與碗口的摩擦力不足,很容易出現開口失控的情況。

原本想留一道月牙縫,手腕稍一抖,蓋子就會滑動,開口突然變大,導致茶葉隨茶湯一起衝出,喝到嘴裡全是碎葉,好好的品茶過程變得磕磕絆絆。

《4》

粗陶蓋碗,帶著泥土的厚重與歲月的沉澱。

它以陶土混合黏土燒制而成,造型敦實質樸,表面未經上釉,保留著泥土天然的顆粒感,乍看之下甚至有些「土氣」。

卻也因此自帶一股返璞歸真的古拙韻味,深受偏愛自然風格的茶友喜愛。

不過,這份「土氣」背後藏著短板。

由於未施釉料,粗陶表面布滿細密的開放式氣孔,結構類似海綿,在泡茶時會暴露明顯缺陷。

這些孔隙就像無數張小嘴,貪婪地吸收茶湯中的芳香物質。

尤其是沖泡香氣清幽的白茶時,茶葉本身的毫香、花香、鮮爽感會被粗陶的氣孔大量吸附,導致茶湯滋味變薄,香氣層次大打折扣。

試想,本應清甜靈動的白茶,經粗陶沖泡後,茶香彷彿被蒙上一層紗,鮮爽感也變得寡淡,實在辜負了好茶的本味。

不過,有些茶友更看重器物的復古質感,就很是喜歡。

但對於追求白茶原汁原味的茶客來說,粗陶蓋碗顯然不是理想選擇。

畢竟喝茶講究「揚長避短」,若為了器物的風格而犧牲茶湯品質,反而本末倒置。

《5》

說起紫砂蓋碗,很多人覺得它古樸有韻味。

要是用來泡白茶,還真有點水土不服。

紫砂泥料天生具備雙氣孔結構,未經上釉的表面布滿細密的微小孔隙,像一塊會呼吸的海綿。

這原本是它的特色,可放在白茶身上,卻成了缺點。

當沸水注入紫砂蓋碗,高溫促使氣孔因熱脹原理擴張,如同無數張開的小嘴,貪婪地吸附茶湯中的芳香物質與可溶性成分。

白茶講究的正是清鮮靈動的毫香、淡雅的花香,這些細膩的風味物質一旦被紫砂的氣孔大量吸收,茶湯便會失去本該有的鮮活感。

原本層次豐富的鮮爽滋味被大打折扣,彷彿好茶的靈魂被生生抽離了大半。

此外,紫砂的雙氣孔結構還具有較強的「記憶性」。

若用同一把紫砂蓋碗交替沖泡不同茶類,前一次殘留的茶香茶味會滲入氣孔,下次沖泡時又緩慢釋放,導致串味現象。

比如今天用它泡了岩茶,明天再泡白茶,說不定茶湯里就帶著點上次的焙火味,好好的白茶喝出了混搭感,這對講究純粹的白茶來說,簡直是減分項。

當然,紫砂蓋碗泡別的茶可能合適,比如有陳味的熟普。

《6》

市面上偶爾能看到鈦合金蓋碗的身影。

宣傳語說得很誘人:「輕便抗摔,未來茶具新趨勢!」

乍一聽,對經常外出喝茶或者手滑星人來說,確實像找到了救星。

真正用過就知道,這和傳統的蓋碗比起來,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先說安全問題。

鈦合金雖然聽起來高級,但市面上的產品純度不一,金屬材質長期接觸高溫茶湯,難免讓人擔心。

茶水是帶點酸性的,時間長了會不會析出什麼?

喝個茶還要擔驚受怕,何苦呢?

再說喝茶講究原汁原味,金屬味一旦混進茶湯,哪怕只有一點點,也破壞了那口純粹。

實用性就更一言難盡了。

鈦合金導熱太快,剛衝上沸水,碗身立馬燙得握不住,想端起來倒茶?得戴隔熱手套才行。

而且金屬和茶香氤氳的溫馨場景實在不搭,捧著個鈦合金蓋碗,總覺得像在拿保溫杯泡茶,少了幾分中式茶器的溫潤韻味。

《7》

蓋碗家族形形色色,可論起與白茶的默契,終究是白瓷蓋碗更得一籌。

它素凈如紙,不搶毫香不掩鮮爽,偏能把白茶的清潤靈動感襯得淋漓盡致。

像極了懂茶的知己,默默托舉著茶湯的萬千風情。

每個人喝茶習慣不同,有人鍾情器物的故事感,有人偏愛茶湯的本真性,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

分享的這些,不過是自己喝茶時的一點體會,真正合不合手、順不順心,還得您親自用不同蓋碗泡泡茶。

說不定一試就發現,某款材質和您偏愛的茶味特別「合拍」。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