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賺錢,才會重啟人生

於個人而言,賺錢不僅是收入,還意味著價值。

01

2020年春節前夕,我辭去了在北京的工作,打算過完年就換一家公司。

沒想到趕上了疫情,被封閉在出租屋裡。

一開始,我還樂得清閑,享受那難得的假期。

沒了KPI的壓力,我整天睡到自然醒,餓了就煮點泡麵,通宵打遊戲,熬夜刷視頻是常態。

長達四個月的時間,我除了每隔幾天和父母互道一聲平安外,就再也沒有和人有過交流。

獨自躺在狹窄的房間里,彷彿沒有了時間概念,晝夜顛倒。

直到有一天照鏡子,猛然發現鏡中的自己面容憔悴,暮氣沉沉。

回顧過往無序的生活節奏,我開始恐慌。

不僅僅是因為長時間的放縱,導致身體明顯出現了各種問題,更是因為一直沒工作,賺不到錢,早晚要面臨斷糧的焦慮。

直到朋友給我介紹了一份寫稿的兼職工作,才讓我慢慢走出困境。

曾讓我感到枯燥乏味的寫稿工作,此時卻成了我的樂趣所在。

為了搞定稿件的撰寫,我不再與遊戲和短視頻為伍,而是坐在書桌旁,一邊構思,一邊看書,寫累了就起來走走。

為了完成工作的對接,我加入了徵稿群,每天和幾個徵稿作者聊聊文學,談談寫作技巧,逐漸打開封閉的內心。

當文章發表,拿到稿費的那一刻,我更是充滿了成就感,彷彿人生又回到了自己掌中。

後來和爸媽視頻,他們也都覺得我的精氣神又回來了。

《人民日報》中有一篇文章曾說:

賺錢的意義,不是那點收入,而是它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諸如規律的生活,有見人的機會,穩定的圈子。

甚至那些來自客戶、領導,或多或少的壓力,也可以鍛煉心智,能促進你不斷前進,不至於越來越墮落。

對於成年人來說,躺平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期躺平帶來的擺爛心態。

人一旦習慣擺爛,無異於被遺棄在社會角落,也就沒有了自我價值,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會變得渾渾噩噩,不思進取。

須知,在躺平中混日子,是對人生最大的消磨。

把賺錢的事當成個人的修行,是我們活在俗世最好的姿態。

02

《引爆自律力》作者黎強,早年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

他當時收入不高,勉強能夠支撐一家三口的生活。

勝在工作清閑,讓黎強早早過上了「養老」生活。

直到二胎的到來,打破了這份歲月靜好。

老大要上幼兒園、報培訓班,每個月少說支出5000;

老二出生,要買奶粉,請保姆,妻子很長一段時間還不能工作……

再加上房貸和日常衣食住行,全部放在黎強一個人的肩膀上,讓他捉襟見肘。

那段時間,黎強整夜整夜地失眠,每天都愁容滿面、不勝焦慮。

山窮水盡時,甚至要靠貸款維持生計。

直到老婆對他說:「你不是之前一直在豆瓣上寫東西嗎?為什麼不試試投稿賺錢呢?」

聽了這話,他頓時眼前一亮。

黎強讓自己從「養老」模式中跳了出來,開始在簡書、公眾號、豆瓣上瘋狂寫作。

下班後第一時間趕回家接老婆的班,照顧孩子。

等孩子一睡著,他就躲進書房構思選題、找素材、寫文章。

實在睏倦的時候,就沖個涼水澡再繼續,有時甚至通宵趕稿,接著又擠地鐵趕去上班。

隨著他的辛勤創作,他的稿費也越來越多。

看著銀行卡里的數字不斷增加,他終於不再為一家人的生活發愁,焦慮也隨之消散。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說:絕大多數的情緒問題,都可以用一樣東西鎮住,那就是金錢。

到了一定年紀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一切焦慮、煩惱,都和錢有關。

但在金錢上節儉,能緩解一時,卻很難緩解一世。

與其讓自己的身心在越摳越省中焦灼不已,不如奮發努力,多多賺錢。

不管是那賺錢的過程,還是逐漸鼓囊的錢包,都會吹散縈繞在你心頭的負面情緒。

03

19世紀初的美國,社會對罪犯的歧視極為嚴重,導致83%的前囚犯因無法適應社會而再次入獄。

這些囚犯在監獄要麼因為暴戾情緒而整日鬧事,要麼深陷對未來的恐慌而尋死覓活,讓監獄管理異常緊張。

後來監獄改革家迪克斯提出了一項提議,允許囚犯在監獄通過工作獲取報酬。

面對質疑,他指出:人在通過勞作賺錢時,神經會感到安定、內心也會變得平靜。

事實也如迪克斯所料,囚犯們通過賺錢獲得了滿足感,不再鬧事。還因為在獄中工作的經驗,出獄後能找到一份賺錢的活計,不再危害社會。

聽過一句話:人只要沉浸在賺錢之中,就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沉迷過往。

換而言之,賺錢其實是重啟人生的一味良藥。

作家梅耶·馬斯克,曾在自傳《人生由我》里講過自己的經歷。

31歲時,梅耶與刻薄的丈夫離婚,做起了單親媽媽。

作為家庭主婦,她每天和兒子待在家裡,心中的委屈無處訴說,整日沉浸在悲傷中。

慢慢地,她發現自己脾氣越來越暴躁,就連兒子都對她表現出了害怕的神情。

這一切都讓她心力交瘁。

她也曾試圖驅散內心的陰霾,但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她自己開心起來。

直到她開始重拾自己的事業。

當時,她一邊在醫療機構擔任營養師,一邊兼職做模特,到處拍片、拍廣告。

每天沉浸在搞錢的事業中,完全沒有精力去恐懼、擔憂。

靠著自己的打拚,梅耶逐漸成為超級名模,還登上紐約時裝周的T台。

財富的增加,讓她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安全感,也使她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整個人身心狀態也越來越好。

正如她所說,錢可以帶走人的痛苦,帶來希望與自由。

樊登說過一句話:在你最痛苦、最無助的時候,你就應該認真地去搞錢,它能扭轉你的人生。

錢,可以治癒苦難,讓你感到充實與踏實。

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努力賺錢。

有了錢,你才能把自己從痛苦和不幸中救贖出來,獲得內心的療愈。

經濟學家薩斯坎德曾說:於個人而言,賺錢不僅是收入,還意味著價值。

比如編輯,看到自己的文章,讓讀者有所感悟,內心就有說不出的滿足。

比如醫生,通過自己的治療,讓病人恢復健康,一股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忙碌且充實的賺錢生活,才是人在低谷時最好的重啟方式。

所有的焦慮不安、痛苦無助,都能在賺錢中得到緩解。

當你專心搞錢的時候,內心的自信,鼓起的錢包,都能讓你重新擁有笑對生活的底氣。

點個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