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後,父子關係再好,也別做這三件糊塗事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一個家庭,父子關係不錯,就能順利把家業傳下去,還能形成合力,抵禦外敵。

但是任何一種關係,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當父親進入五十歲之後,兒子就應該長大成年了,家庭需要重新布局。

尤其是兒子結婚後,父子實際上是兩家人,不能什麼都打包處理。

以下幾件糊塗事,父親千萬不要做,會害了兒子和家庭。

01

別溺愛孫子,需要一代人管一代。

《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

把兒子 教育好,是父親的責任,但是把孫子教育 好,就不是了。

教育孫子,這是兒子事情,你這樣老爺爺,就應該分清主次。

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爺爺對孫子溺愛,導致兒子插不上手,家庭的未來就堪憂了。

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孫子犯錯了,兒子要批評,爺爺馬上就擋住中間。兒子很無奈,總不能罵老父親吧,這是不符合孝道的。

當孫子一次次被爺爺「保護」,就會有恃無恐。「富不過三代」的徵兆就冒出來了。

明朝的朱元璋,坐上了皇帝的位置,還想盡辦法培養了太子朱標。

可悲的是,朱標英年早逝,並不能繼承皇位。

沒有了太子,朱元璋把對太子的愛,一股腦地給了孫子朱允炆。這一點,應付了其他兒子的不滿。

朱允炆憑藉爺爺對自己的寵愛,順利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但是他的處事能力,卻有些堪憂。

當叔叔朱棣要爭奪皇位的時候,朱允炆選擇了自焚,結局令人驚訝。

父親教育兒子,希望兒子成為人中龍鳳,甚至逼著兒子有狼性。可是爺爺教育孫子,就不一樣了,一方面是爺爺年紀大了,仁慈的一面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是爺爺會把對兒子的遺憾,在孫子身上找回來。

俗話說:「隔代親,格外親。」看起來不錯的親情,實際上存在越位、過度的問題。

爺爺可以幫忙帶孫子,但也僅僅是生活上的照顧,其初衷是為了給兒子分憂,並不能越俎代庖。

被爺爺慣壞的孫子,是兒子家的禍根,別知道太晚。

02

別偏愛一個兒子,需要公正分配家產。

關於偏心的禍害,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每個家庭的情況也不太一樣。

通常,父親把自己的位置、財富給了一個兒子,會引起其他兒子的爭奪。古代帝王,兒子們爭奪皇位的事情,頻繁出現。

普通家庭,若是有工廠公司、房子等,被一個兒子得到了,其他人是不會服氣的。家庭內耗就冒出來了。

再看看西漢時的「推恩令」,達到了削減藩王許可權的目的,又讓藩王以及其兒子們能接納。

漢武帝時期,大臣主父偃思考了很久,主張修改藩王繼承方式:之前,藩王的家業由長子全部繼承;之後,家業由長子、次子、三子一起繼承,分成了三份。

經過幾代人之後,藩王擁有的土地和許可權就越來越小了,還不如一個小縣令。

在外人看來,這是藩王在不斷減弱,推恩令其實是一把溫柔的刀。但為什麼能夠順利進行呢?關鍵在於「均衡」兩個字。

三個兒子均衡地得到了家財,每個人的內心就平衡了,從而少了爭鬥。

別以為,家人都希望其他家庭成員活得更好,家人也會有私心的,希望自己是最好的一個人。

現如今,我們都不是藩王,因而不要擔心家業被分配之後,家庭就徹底衰敗了。

農村有句老話:「樹大要分叉,家大要分家。」

父親變成了爺爺之後,就越應該讓兒子們分家了。每個人都一份家業,然後各自耕種,慢慢還是可以做大做強。

就算不能很早就把家業分配,爺爺要自己考慮養老。也要把家業的分配方式,告訴子女,避免子女們虎視眈眈,想盡辦法從大家庭里撈好處。

避免了財富的爭奪,家庭的內耗就少了,誰都不要忽視「唯利是圖」的本性。

03

別長住兒子家,需要有各自的生活空間。

作為爺爺,應該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要總是在兒子家住。

小住幾天,兒子把父親當成客人,長期住下去,兒子不樂意,兒媳就更不好受了。

從現實看,爺爺長期在兒子家,有三點壞處:打擾了兒子的生活,增加了開銷;有可能把家業,無聲息地轉移給兒子;爺爺被兒子嫌棄,活得很難受。

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主動讓賢,自己做了趙國的太上皇,兒子趙何繼承了王位。

退居二線的趙武靈王,長期住在另一個兒子趙章的沙丘宮。

趙何看到趙武靈王的做法,就懷疑「父親是要幫助趙章造反」,於是,引發了家庭大戰。

有幾個兒子的家庭,父親最好住在自己的房間里,老夫妻一起過日子,才是最好的安排。

若是父親走不動了,可以在幾個兒子家輪流住,或者在一個兒子家住,其他兒子出錢,一起承擔是贍養的任務。

養老不是一個兒子的事情,是幾個兒子共同的義務。

04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有一種愛它是無言的,是嚴肅的,在當時往往無法細訴,然而它讓你在過後的日子裡,越體會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寬廣無邊的父愛。」

父子的感情是不能徹底分開的,但一定是有距離的,有愛的規則的。

父親過了五十歲,要根據家庭情況的改變,積極改變父子相處的方式,別總是認為兒子還小,什麼都得聽自己的。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

又說:「一山不容二虎。」

保持三分距離,公平分配財產,不去溺愛孫子,父親弱了,兒子就強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