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成長中的孩子就像一粒種子
它播種在什麼樣的土壤環境下,就會受到怎樣的養分吸收
清晨一大早,朋友就跟我抱怨了一件事:
9歲姐姐和8歲妹妹,因為一個玩具大打出手,姐姐還把妹妹的手臂給掐紅了
看到淚眼婆娑的妹妹,要是換做以前,朋友這個媽媽肯定會說:「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了,還幼稚地跟妹妹搶玩具,說出去也不怕丟人」
可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又有了不同的新看法
她覺得:「養育孩子,一定要溫柔對待」
這個話題,又讓朋友回憶起之前那段難忘的經歷
那一次,隨著躁耳的「哐當」一聲響傳出房外,就知道肯定沒什麼好事
果不其然,一進房間就看到滿地狼藉
地上有剛剛摔壞的陶瓷公仔,還有學習桌上的一些書本文具
看到媽媽推門而出,姐姐當時就急著解釋說:「不是我弄的,我剛做好的手工作品,是明天參加活動要用的,妹妹看到後非要跟我搶,然後就不小心把這些東西碰掉了」
一通解釋過後,姐姐那無處安放的小手、還有躲閃的眼神,瞬間刺痛了朋友
也就是那一次,她深刻地意識到:「妹妹是孩子,姐姐也是孩子,如果年長一些就註定要謙讓妹妹,那是多麼不幸的一件事…」
而自從有了新的育兒領悟後,每次姐妹倆拌嘴打架時朋友都假裝很忙、暫時避開
有那麼幾次後,平時爭吵不休的姐妹倆竟神奇地越處越親
像之前動不動就哭鬧耍賴的妹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懂得跟姐姐商量了
這就是成長中的歷練,孩子也需要越挫越堅強
正如朋友的二胎養育,自從她溫柔看待二胎打鬧,把紛爭這件事情交給孩子們自己去處理後
你會發現:小朋友之間能有什麼壞心思,無非是搶個玩具的時候順帶爭個寵而已
而在這份成長曆練中,孩子最需要的養分就是來自父母的溫柔
如果問「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溫柔一些」,看完下面這些例子後,我突然就醒悟了
01
「期待你長大,但又害怕你長大…」
前幾天,帶娃回外婆家時聽說了鄰居張嫂的事情
張嫂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她和兒女們素來關係不好
特別是女兒出嫁後就像是銷聲匿跡一樣,就連大年初二、端午節、和八月十五等傳統團圓節,都得不到隻字片語的關心,更盼不到能「回娘家」小住幾日
按照張嫂的說法:現在都不把「娘家」當成家,那以後自己老了、去世了,估計都不會回來看一眼
我和外婆聽完張嫂的抱怨後暗自咋舌,回家後甚至還沒有走出來
於是,當迎面跑來的女兒撞向我後立馬就杞人憂天地「打預防針」說:
「臭丫頭,你以後可不能不要媽媽了」
而女兒聽到這樣的話後發愣了幾秒,然後又抱著我的大腿甜甜地撒嬌說:
「我才不會離開媽媽,我要永遠跟媽媽生活在一起」
本以為有了女兒承諾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可外婆的一句話又把我拉回了現實
她說:「等著吧,也就是小時候還黏著你,等長大結了婚、生了孩子後,他們哪還能天天黏著你,關係好的還能常回家看看,關係不好的恐怕就像你張嫂一樣,一年到頭都盼不到女兒回家一次」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傷感:期盼孩子快點長大、又害怕孩子突然長大…
其實呢,成長就是意味著「離開」,長大也是孩子的必經之路
如果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想得那麼長遠,總是以高要求、或者「孝不孝順」這個標準去要求孩子
你猜孩子會是什麼感受?他們或許會覺得:爸爸媽媽太凶了,這樣壓抑的環境真讓人受不了」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本來就是一場因果關係,你前期帶給孩子怎樣的情感體驗,他們後期就會散發出怎樣的情感流露
溫柔對待、友好溝通,便是建立良好因果關係的第一步
02
「我是這孩子的媽媽,有什麼理由隨便拋棄她…」
堂姐露露是大伯家領養的女兒
從小到大我誰都不羨慕,就羨慕堂姐的童年好運
因為堂姐有一個善解人意、還特別溫柔的媽媽
那一年,大伯大媽已經結婚五年了,可遲遲沒傳來懷孕的好消息
大家都勸他們領養一個孩子,好讓家裡添加一些喜氣
剛開始大伯還有些猶豫,可見大媽實在是喜歡小孩,就通過介紹領養了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女嬰
而恰巧的卻是堂姐剛住進大伯家不到一個月,大媽就意外懷孕
看著襁褓中的嬰兒,再看看身體虛弱的大媽,大家又勸她:「不如再找個人領養?」
當時,大媽強忍著虛弱的身體說了一句話:「我是這孩子的媽媽,有什麼理由隨便拋棄她…」
多麼溫柔的一句話呀,哪怕當時沒有身處其境也能完全被這句話感動
後來,堂哥出生後表姐的家庭地位依舊沒有動搖,甚至還比以前更受寵愛、和關照
都說情緒是會傳染的,在堂姐的身上我就看到了答案
聽爺爺奶奶說,小時候的堂姐是一個愛哭、還特別倔犟的丫頭
明明是很小的一件事都能哭上半天,如果哪一件事沒有如意那更是鬧騰得家庭不寧
大家都覺得堂姐就是被慣壞了,所以才經常無理取鬧,你罵她幾句就知道安分了
大媽卻不那麼認為
她覺得:「孩子是用來愛的,並不是給你罵的…」
於是,在十年如一日的成長歲月里,我從未看過大媽大發雷霆
溫柔以待的那些日子,儘管堂哥堂姐也有犯渾的時候,可一看到溫柔的母親就調皮不起來了
這就是情緒價值,一個能控制住自己情緒的母親,給孩子所帶的感覺也是理智、安寧的
再後來,在親友的祝福下堂姐出嫁了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自此就是一門親戚了」
可堂姐卻不那麼認為
出嫁3年以來,她一直都是:日日問好、天天分享
如果實在是忙不過來的情況,也會發一個關心、或問好的表情包
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聊天還不會冷場,堂姐總是會變著花樣地活躍氣氛
有時候會分享工作、生活上的經歷,有時候還會吐槽路上遇到的奇葩事兒…
我曾經問過堂姐:「你每天都跟大伯大媽聯繫,會不會忙不過來呢」
堂姐告訴我:「我媽就我一個女兒,再忙不過來也要牽掛,他們再苦再難的時候都沒有拋棄我,我有什麼理由拋下他們呢…」
一番話讓我自愧不如
原來情緒這東西真的是具有傳染性,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孩子,孩子將來也會用這樣的態度去回應你
03
「我不是對誰都受虐,只會對最愛的人妥協…」
孩子小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
•你對孩子生氣,孩子非對你抱大腿撒嬌
•你越嫌孩子煩,他越是一直跟在你身後
•你罵孩子不聽話,孩子哭著求饒:以後不敢了
明明被罵、被凶了,為什麼孩子還要反過來求抱抱?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很有說服力:
孩子不是「受虐狂」,他們只不過是「一根筋」而已
仔細想想還真是這麼一回事
你以為孩子反過來求抱抱、服軟認錯,只是被罵後的一種受虐反應嗎?
並不是
孩子只有對最愛的人妥協,因為他們害怕失去,也害怕被拋棄呀……
小時候的我就是如此
媽媽因病早逝,我一直跟外婆生活在一起
外婆對我很好,只不過她有一張「不饒人」的嘴巴,傷起人來真的是「毒」進人心
特別是兒時上學那段時間,每天放學回家要做的事情,不是上山把牛趕回家、就是到地里給家豬找吃食
那完全沒有自由的童年簡直讓人窒息
有時候我也反抗、倔強過,可外婆的「毒嘴巴」立馬就上線了,她會說很多狠話讓我知難而退
印象中比較深刻的狠話就是:「你就是個討債鬼,我不知道上輩子做了什麼孽,這輩子要為你受這麼多苦」
還有一次,我陪外婆去車站接務工回來的舅舅
因為天氣太熱,我坐在地上鬧脾氣地纏著外婆買冰棍吃
本來以為一哭二鬧三耍橫就可以達到目的,可外婆卻大發脾氣:
「你再瞎鬧,就給我滾,以後都不要再回來了」
說罷,外婆扭頭就走
也就是那一次過後,我再也不隨便頂撞外婆了,因為我害怕真的會被拋棄…
其實,有一個在你生氣、發脾氣、甚至你罵人時,還知道服軟、求抱抱的孩子是多麼的何其有幸
那個時候也應該是孩子最愛你、最在乎你的時候吧
04
「我也不想犟嘴發脾氣,是你們都不信任我…」
去年在公園放風箏時,看到這樣揪心的一幕
一個女孩被一個男孩推倒,女孩當時就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男孩顯然有些手足無措,他著急忙慌地跟女孩父母解釋說:「不是我,我們是在玩遊戲,不小心把她碰到了」
女孩父母先是檢查傷口,好在當時是冬天,有厚衣服護身也倖免一難
於是,女孩的父母並沒有繼續深究
可男孩的父母卻不縱容,他們大聲呵斥說:「你能不能有點男子漢的擔當,做錯事就道歉呀,要不然以後誰還願意跟你玩」
在父母的強勢命令下,男孩拖著受傷的神情對女孩鞠一躬,然後又在眾目睽睽之下說聲:「對不起」
本以為這件事到此也就結束了
可道完歉的男孩突然反手揪住自己的頭髮,還發了瘋地使勁扇自己巴掌
這一幕讓父母更暴躁了,他們怒喊著:「怎麼著,讓你道個歉還錯了不成,你這是做給誰看?存心給我找難堪是吧」
男孩不語,沉默幾秒後突然抬頭惡狠狠地看著媽媽,然後低吼著說:「你為什麼就是不相信我,我是你兒子呀,又不是你路上撿的野孩子…」
這件事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
像男孩之所以會極端到自我攻擊,主要是他身上的憤怒和悲傷無處釋放
我們希望孩子懂得承擔、知錯就改,這是好事,但是不是也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呢
那些動不動就犟嘴、發脾氣的孩子,這並不是他們的本意、更不是故意為之
從情緒和行為反射來說,這就是一種不被父母所理解、所信任的憤怒感
你以為孩子自我傷害就不疼嗎?錯
因為身體疼痛要遠比心理上的疼痛稍加輕鬆,所以孩子無處宣洩時只能自我攻擊
但倘若我們換一種態度、換一種角度去溝通,孩子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糟糕
一句「寶貝怎麼了,放心地跟媽媽說說」,這就是信任
而信任是理智的,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情緒引導,能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是健康的,特別是心理健康是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種養分
所以,孩子犟嘴發脾氣了,父母先別急著生氣
從信任開始慢慢走進人心,你對孩子的每一次溫柔以待,都是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契機
那麼,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溫柔些」這個話題,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