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心養娃的家長們,你看過來,看過來,這裡事情很精彩


氣溫驟降,天乾物燥。又是孩子容易生病的季節。我在門診時,除了需要面對患兒的啼哭,有時也要撫慰焦灼的家長,不少家長邊說邊哭,有的甚至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你們的焦灼都源於對孩子的疼愛,也源於對患兒身體的擔憂。作為醫生,我儘力醫治;生活中作為父親,我也無比感同身受。

孩子生病莫著急,以下幾點請注意!

1. 癥狀表述要清晰,寧多勿少需牢記

孩子經常鼻塞、流涕、咳嗽、發熱,孩子感冒時輕時重,一年四季藥物不斷,每次都覺得是感冒了,或者說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然而,真的只是感冒或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嗎?

事實上,包括反覆呼吸道感染、過敏性疾病、小兒哮喘等在內的多種疾病,都可能誘發鼻塞、流涕、咳嗽、發熱等癥狀。

反覆呼吸道感染:該病是由於病毒、細菌、支原體等感染導致鼻塞、流涕、咳嗽、發熱等臨床表現,正確的治療方案是抗感染、抗病毒及對症治療,同時需進一步明確病因,確認有無貧血、維生素D缺乏、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如果有還需針對性治療,然而實際工作中,大多數患兒是查不出病因的,這時重點是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免疫調節,這樣孩子才能恢復健康;

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咳嗽也可以見到鼻塞、流涕、咳嗽纏綿難愈,在家長帶患兒就診時,需將家族史、既往病史詳細告知醫生,便於醫生精準治療;

小兒哮喘:不典型哮喘是沒有喘息表現的,臨床表現也是咳嗽、鼻塞、流涕,比如咳嗽變異性哮喘,醫生往往需要經過事無巨細的問詢,才可準確判斷,必要時需做小兒肺功能檢查,才能把疾病診斷清楚。而一旦診斷不正確,則可能導致誤治及疾病遷延;

氣道異物、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慢性咽炎導致咳嗽、鼻後滴漏導致咳嗽、心因性咳嗽等等,以及中醫學中氣虛陰虛、食積、太陽、少陽、厥陰、太陰、少陰均可導致咳嗽、鼻塞、流涕,可謂錯綜複雜,因此需詳細鑒別。

正確診斷,是取得長期療效的基本保障。患兒可能不善於表達,因此,在問診時,各位家長一定要將孩子的癥狀進行客觀、完整的表述,切莫因焦慮而影響醫生對疾病的診斷。

2. 用藥簡約不簡單,精準治療更安全

針對反覆生病的孩子,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除了要下功夫力求精準治療外,更要時時慮及保護孩子的免疫力和脾胃功能,基本原則是「能口服一樣葯就不口服兩樣葯,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應用抗生素要慎重、要有充分依據」。

但我在門診過程中也發現,反覆生病的孩子,家裡就像小葯庫一樣,有一大袋子葯,每次生病父母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大網捕魚式用藥,一天內可能聽從多個不同醫生的建議,每看個大夫增加一些葯,就這樣藥用了很多,也在不停調整,但使用並不規範。或許短期來看,孩子的癥狀是消失了,但長久來說,孩子身體可能受到損傷、免疫力也受到抑制。

作為兒科醫生,我想說,請尊重人體的自愈能力,用藥儘可能精準,不要破壞孩子的免疫力,自身免疫力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金鐘罩」。

3. 孩子身體很重要,想好切勿亂用藥

其實,濫用藥的現象非常普遍,咳嗽、鼻塞、鼻涕、有痰、腹痛、腹瀉、發熱等,很多人會選擇使用抗生素,流稠鼻涕認為是細菌感染、咳痰認為是細菌感染、發熱認為是細菌感染,這些觀念萬萬不可取!

有些家長,把遇到的大部分疾病,歸結為「上火」,家庭常備清熱解毒瀉火藥,讓孩子時不時服用,美其名曰「瀉瀉火」。然而,小兒為「純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濫用清熱解毒藥傷脾胃、傷陽氣,甚至孩子生機受到抑制,如幼苗遇冰雨,輕則胃腸受損,重則導致生長發育落後。

還有一部分家長容易把反覆生病歸因為「積食」,發熱不退、咳嗽、腹痛、腹脹全是「積食」,家庭必備各類消食丸,時不時吃一些,新鄉話「推一推、過一過」。

作為兒科醫生,我想說,古有《傷寒雜病論》曾言:「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迷用意者,乃雲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也就是說,治病有先後順序,要遵循疾病變化規律,不加辨析亂用瀉下藥是導致疾病變化、加重的重要原因,也是小兒肝腎損傷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病雖重要,但亂用藥萬不可取。當孩子生病時,請一定辨明原因、對症下藥。

4. 提高抵抗力很重要,盲目操作不可行

孩子頻繁生病?那一定是抵抗力太差!補!

或許這是大多數家長的想法!一旦覺察到孩子抵抗力下降,便牛初乳、蛋白粉、雞湯、排骨湯、蜂王漿微量元素等各種進補。

誠然,缺乏微量元素或貧血會導致免疫力低下,但臨床工作中發現,這並非主要原因!如果方法不對路,給予補充營養物質及微量元素大多數是無效操作,甚至可能誘發其他疾病,比如性早熟。

從中醫角度而言,對於肺脾氣虛,則要補氣固表;對於食積內熱,則要運脾消積;對於營衛不和,則需調和營衛;對於肺脾陰虛者,則要健脾養陰潤肺……外治、推拿、艾灸,都是治療手段,但不同方法也各有其適應症,並非萬能操作,更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5. 個體化防護是科學,一概而論不可信

我曾接診過這樣一個患者,小姑娘7歲,支氣管哮喘,但遵照醫囑一直將病情控制得很好,在一年多沒來複診後,有一天,家長帶著小姑娘走進診室,我大吃一驚,小姑娘變得又黃又瘦,家長也表示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孩子的哮喘反反覆復,而且也小病不斷。我很疑惑,病情已經基本穩定的孩子怎麼成了這樣?家長告訴我,她鄰居家孩子也是哮喘,兩家一合計,一起帶孩子去鄭州做了一個全面的檢查,花了一千多塊錢,還查出了小姑娘對雞蛋、牛奶、麵粉、小麥等各種食物都過敏,因為怕過敏會誘發哮喘,索性回家之後含這些成分的食物都不敢讓孩子吃了。結果,小姑娘瘦了七八斤,哮喘也複發了。

其實在之前的診療中,我曾和小姑娘的父母做過溝通,這個孩子對過敏原查出的這些食物並未產生過敏反應。因此,從未在醫囑中提及讓孩子忌口。雞蛋、牛奶涵蓋了孩子能補充的大量營養成分,麵粉、小麥更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單單因為可能的過敏就不吃,那可謂是「矯枉過正」了。後來,遵照醫囑,小姑娘還是和以前一樣該怎麼吃就怎麼吃,加上藥物調整,她的體重很快得到恢復,喘息也得到控制。

各位家長,飲食調護對於反覆生病的孩子確實至關重要,但不可盲目,應結合孩子生病特點及不同體質給予不同方案!尤其針對患兒不宜服用食物時,更是要慎之又慎!

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營養要全面均衡,魚蝦蛋奶等各種食物,只要不過敏都可以適量食用,當然油炸食用、膨化食品、飲料、果凍等小零食可以少吃或不吃。

6. 四季若要小兒安,常須三分飢與寒

近些日子,一個家長帶孩子來就診,肉眼可見的患兒穿得厚,詢問家長後,家長說怕孩子感冒。事實上,在日常的接診過程中,也不乏一些新手爸媽,不知道孩子到底應該怎麼穿,時常以自己的感受給孩子配衣服,所謂「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

我的個人建議是,孩子穿衣和成人基本相當或稍厚於成人,把握好「腳要暖、背無汗」的原則:如果背部潮濕甚至濕漉漉的,那往往便是穿厚了,出汗後反而更容易導致感冒;同理,如果腳是涼的,就是穿薄了。「腳暖背無汗」可謂是恰到好處!

每當季節交替及天氣變化,兒科門診及住院患者便會增多,作為兒科醫生,我們建議家長要根據四季氣候及天氣變化,及時為孩子調整衣物。

7. 太陽對我笑,溫室里的花朵未見好

我曾遇見過這樣的患兒父母:因為孩子抵抗力差,他們便讓孩子長期待在家中,半個月甚至一個月都不帶孩子下樓,更有甚者,拒絕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就怕孩子多,可能發生傳染性疾病。

然而,作為兒科醫生,我建議,在適當的天氣要保證孩子戶外活動時長,接受陽光照射、呼吸新鮮空氣、親近大自然、增進親子關係,更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幫助孩子逐漸適應環境;當孩子符合入學要求時,請及時送孩子進入幼兒園,哪怕孩子一送到幼兒園就生病,生病看醫生,配合有針對性的調治方案,讓孩子儘早適應家庭以外的環境,早日擺脫疾病困擾;要安排適合年齡段的體育鍛煉項目,比如跳繩、蹦床、游泳、騎自行車、滑板等,以增強孩子體質,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