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儀說,「有很多事輪不到我們多想,就是絞盡了腦汁,也想不出個真相與所以原來,一切隨緣就好。」家庭中,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唯一;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我們也想不出個真相與所以然。抄書打卡第27天,我們繼續讀到維尼老師《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長的心理魔法》的第五篇「心理問題早知道」。了解到家庭教育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輕微的如害怕、多動、抽動,嚴重的如強迫症、抑鬱症,如果能及時預防、及時識別、合理應對,會幫助我們順利的渡過難關。
心理問題早知道
孩子有膽小、害怕等心理問題,可以運用系統脫敏的方法,把目標分成很多小步,讓孩子每一小步都能輕鬆的完成之後,進入下一步
我的女兒開始有些膽怯,不太願意和小朋友交往。我想了個辦法,就是和她一起去和小朋友們做遊戲。有一個在小朋友中間流行的遊戲叫「老鼠偷油」,但誰都不願意當貓,這個時候我就可以參與進來了,孩子們看到來了個大人,願意當貓,自然歡迎。有我在,女兒也放心地和他們一起當老鼠玩得非常開心,哈哈大笑,我也返老還童玩了好多種孩子們的遊戲,這樣女兒逐漸喜歡上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體會到一起玩的樂趣,性格也比以前大方了!
有了進步之後,我又為女兒創造一些遊戲之外的交往機會,比如到同學家、小夥伴們家相互串門,約小朋友們一起玩,慢慢的她逐漸學會便喜歡上這些玩法,朋友就越來越多了。
還比如孩子上體育課,對體操課中的跳馬總是有莫名的害怕,很多小朋友就跑到馬前就不敢跳過去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運用系統脫敏的方法,可以先練習跳山羊,先讓跳板近一點,完全不怕之後再把跳板移遠點,直到距離達到標準,這樣就能輕鬆的應對山羊了;再練行橫馬,跳板的距離也是逐漸加大,直到在標準距離時也能放鬆跳過去;最後才練縱馬,用同樣的方法,最後在很遠的距離上起跳,也不害怕了。
這樣一步一步的往目標前進,孩子的害怕感覺就慢慢的淡化了。
孩子口吃怎麼辦?
有些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下課追跑打鬧,控制能力差,幫助孩子克服多動的問題,需要有效溝通培養規則意識
什麼是多動症呢?是指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老師感到沒有辦法。
實際上,很多表現為多動的孩子,也不是什麼嚴重的癥狀。只是孩子不知道遵守規則,不怕老師,對學習上課沒興趣,習慣還沒有培養好等。
通過老師和學生的遊戲,對於預防多動有幫助,可以從三四歲就開始玩。
前段時間,五歲的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老是在凳子上動來動去,用手一會兒摸摸挨著的同學,一會兒摸摸挨著的桌子、凳子,課上紀律也不好。
於是我就經常和孩子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能讓孩子懂得上課的規則。具體做法是,讓孩子扮演老師的角色,我和動物玩具扮演學生的角色。在課堂上,我有時摸摸左邊兔子的耳朵,跟它說說悄悄話,時而拍拍右邊烏龜的背。女兒一開始只是有點嚴厲的叫我的名字,然後就叫我起來講故事,故事講完後我認真的聽她講了一會兒,然後又裝著坐不住的樣子,女兒用嚴厲語氣的點我的名,最後忍無可忍的抱著我說:「媽媽能不能聽我說?氣死我了。」
見時機已到,我說,「看同學們都在說話,不聽老師講課,老師是不是很難過?」女兒點點頭。「那從今天起,我們做一個不一樣的自己,相信自己好嗎?」我看著女兒的眼睛說。女兒使勁地點頭回應我。在之後的課堂上,我真的看到了不一樣的孩子,那個上課老東摸西摸的女兒不見了。
孩子抑鬱了怎麼辦?
面對抽動症的孩子,就是順應孩子的心理,改變教育方式,改變孩子敏感的性格,讓孩子放鬆快樂
抽動癥狀的本質是對內心緊張焦慮的一種習慣性宣洩,所以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去壓抑孩子;還需要改變孩子過於追求完美,爭強好勝的性格,減少孩子自身的緊張焦慮。
人們常說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可是為什麼我們這樣愛孩子還會得抽動症呢?現在才明白,雖然我們愛孩子,但愛的方式不對。
孩子從小膽小,脾氣也不好,還大聲喊著說話。有段時間父母教育孩子的意見不統一,再加上工作上的不順和生活上的瑣事,就經常把火發在孩子身上,小孩子深受折磨,她不知所措,惶恐不安,後來診斷得了抽動症。
面對這個情況,我不斷反思,頂住全家的壓力,按照維尼老師的方法,改變自己,用心理學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在學業上耐心地輔導,在生活上細心地幫助,慢慢孩子的抽動症就好了。
更好地商量完成學業
—————————————————————
秋實99,陪您一起讀書。
感謝您的閱讀、分享、點贊、收藏,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的請點個關注[來看我][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