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280)丨一個無法安靜的大人,會一步步把孩子養得虛弱

大家好,我是扈俊麗。

一個陪媽媽們科學育兒的家庭教育創業者。

除了原創文章,每天精選3篇學習筆記。

學習筆記內容來自:書籍、公眾號、知乎、微博、付費社群、群聊、朋友圈等,不代表個人觀點,也不清楚原始出處,所以大部分沒有註明摘自哪裡,侵刪。

這是第280篇學習筆記:

以下為學習筆記正文。


1、好孩子或許是容易被控制


在有些父母老師和成年人概念中,好控制就是好孩子,不好控制就不是好孩子。

所以如果小時候被認為是好孩子,也許只是因為沒有自我,容易被控制。

小時候可能引以為傲,成年了會發現全是痛苦。

2、一個無法安靜的大人,會一步步把孩子養得虛弱


一個無法安靜的大人,會一步步把孩子養得虛弱。

懂得管住自己的嘴,是為人父母最高級的教養。

再好心的話語和教導,如果過了度,照樣會變成傷人的荊棘,刺在孩子心頭。

為人父母,會說話是本事,但懂得【閉嘴】,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當孩子在專註做某件事時,如果父母總是出聲干擾,就會打亂孩子玩耍、學習的節奏感和內心的秩序感,嚴重破壞專註力。

比起無休止的嘮叨和事無巨細的照顧,安靜的陪伴和得體的退出,更能讓孩子在獨處中成長。

孩子只要有這兩項能力學習就不會差:

一個是專註力,一個是記憶力。

但大多數時候,孩子的專註力不是靠培養的,而是需要我們保護出來的。

而保護孩子專註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們學會閉嘴,做到不打擾。

這個觀點,我已經寫過很多次,父母閉嘴,在孩子的成長中,是非常重要且有深遠影響的一件事。

孩子的成長,需要幫助,需要提醒,需要告知,但更多時候,他最需要的是安靜地獨處。

在安靜的狀態下,他發展出自己的感知能力、領悟能力,融合能力,整合能力,與事物連接的能力。

這些能力,最終匯聚成,他自我的一部分。

不給他安靜獨處的空間,他的內心,是一片片凌亂的碎片,即使,講再多道理,他都沒有時間去整合,去整理這些碎片,它們佔據著孩子內心的空間,卻無法融入他的自我。

3、如何應對孩子的痛楚?


當孩子受到身體或心理的傷害時,父母可能覺得難以忍受。


當孩子情感受傷時,我們想要解救他們,部分源於我們自己無法直接緩解他們內心的痛苦。


於是,我們會給校長打電話,對老師吼叫,或對其他孩子的家長發出抱怨;


但我們卻不曾意識到,這樣做反而會加劇他們的痛苦還會使他們自己(和他人)減弱承受痛苦的能力。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駕馭自己的情感,就必須教會他們如何先向自己的情感繳械。


當然,這與沉溺於情感或消極抵觸是不同的。


繳械的意思是接受這些情感的真實面目,我們的痛苦也就隨之確定了。


如此一來,我們就是在鼓勵孩子真實地體驗自己的感受。


我們邀請他們進入一個開放的空間,將他們所經歷的痛苦安放其間。


——摘自《父母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