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的安全廣播台詞都是一樣的:在遇到緊急狀況,需要佩戴氧氣罩時,請先把自己的裝備戴好,才協助您的小孩。
其中的信息非常明確——如果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又如何照顧好小孩呢?當然,這個道理不僅能應用在機上的危急時刻,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特別實用。
比起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輩,我們更加清楚家長的心理健康對於孩子的影響。例如,新手媽媽的精神健康,如今也是醫護人員在產婦分娩後,會注意觀察的其中一個層面。我們關心的不僅是寶寶,母親的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產後抑鬱症」不再是個陌生的字眼,我們擁有更多預防和偵測的信息和知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會面對不一樣的挑戰。往往,我們以為自己對於目前的狀況已經拿捏得很好,但孩子卻又步入另一個階段。於是,之前管用的策略,不再奏效。雖說變化是人生唯一不變的常態,但不斷追趕變化也會耗盡我們的耐心和韌性。
現在經常會聽到身邊為人父母的朋友說自己需要一些「自我時間」,即完全屬於自己,沒有伴侶和小孩打擾的時間。他們認為只有這些受保護的獨處時段,才能讓他們恢復生活中的平衡,有活力繼續走下去。
然而,對於一些家長而言,這是奢侈、遙不可及的。即便無法達到「自我時間」的境界,更重要的是要認定自己的精神支柱,並在有需要的時候主動發出求助的訊號。
你的精神支柱可能是你的伴侶,在你快被孩子逼瘋的時候,可以找他宣洩,甚至由他接棒管教。又或者你的精神支柱是朋友的聊天群,他們可以隨時聽你發牢騷,讓你有個訴苦的平台。
顧好自己最重要的一步,是懂得自己什麼時候需要幫助,並主動找尋援助。如果我們無法梳理好自己的情緒,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或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做出將來也許會後悔的舉動和行為。
顧好自己,由我們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