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實錄 | 特色食育課程《種子奇遇記》

#教師實錄第4期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孩子們的課程來源於生活。


《指南》中科學領域對幼兒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親近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


經常帶孩子們接觸大自然,能激發他們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體會大自然的神奇。

本期作者:鄒燕萍

成都市郫都區天犀浦街道和幼兒園教師

● ●

一日午後,我帶著孩子們在園內散步,走著走著就到了種植園,園子里有好多的蔬菜的種子。


「哇,這裡是中三班的園子啊!」


「園裡種的那是什麼菜呢?」


「我認識,有青菜、蘿蔔、大蒜。」


「這些是怎麼長出來的啊?」


「這些都是種子長出來的呀!」


「種子可以長成很多東西,我認識的種子有好多,花生、綠豆和紅豆都是的。」


「黃豆也是,我奶奶家前面曬了很多黃豆呢!」


「我看到我奶奶把種子種到泥土裡,然後不久就長出綠色的小苗苗啦!」


每個孩子對種子充滿了的好奇,在大家的討論下,我們決定開展班級的食育主題活動——種子的奇遇記,讓孩子們認識種子,了解種子的生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種子」大調查



在主題活動開展之前,我們邀請爸爸媽媽們一起收集各種種子,幫助孩子提前獲取有關種子的知識。


我們設計了種子調查表,讓孩子們記錄下自己的發現!


與此同時,老師們帶領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種植區尋找種子,仔細觀察種子。


我們進行了一場種子是否可以吃的討論

種子可以吃進肚子里

有些種子可以吃,有些種子不能吃

西瓜種子白色的可以吃,黑色的不能吃

「種子」初體驗

我們將孩子們帶來的種子展示出來,孩子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的方式, 觀察種子的顏色、大小、形狀等,增加對種子的認識。


在「種子夾夾樂」的遊戲中,鍛煉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數豆子」的遊戲中,鍛煉孩子手口一致數數的能力。

「種子」在哪裡?

孩子們努力尋找常見水果的種子,了解水果如何通過種子長成現在的果實。


親身體驗哪些水果的種子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


「種子」粘貼畫


充滿創意的孩子們打算利用種子進行粘貼作畫,小小的一顆種子,可以變出許許多多的造型。


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才能完成的畫作,孩子們從中發現自然材料的美,體驗成功的樂趣。

「種子」種植

「老師,老師,我們把種子種到泥土裡吧!」


「那誰來照顧種子呢?」


「我來,我來,我會照顧小種子!」


既然孩子們那麼感興趣,我們就動手干吧。


請了班上兩位家長把種植區修整一番,孩子們親手種下小種子,澆水、施肥,小種子可要努力長大啊!

在孩子們的精心照顧下,沒過幾天,小種子就冒出小腦袋來跟大家見面啦!

「哇,我的小種子發芽啦,好神奇啊!」


「大家快看,我種的小白菜都長這麼高啦!」


「老師,我的種子會開花結果嗎?」


「老師,為什麼種子會發芽呢?」


「老師...... 」


孩子們,讓我們一起解密種子發芽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孩子們得出結論


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是:溫度、土壤、水源和修剪。


有的小朋友說最重要的是土壤


有的認為最重要是肥料......孩子們都有自己的想法。


原來種子和我們一樣成長需要要經過漫長的時間;


原來不是所有種子都會結果


原來有的種子開花不結果

「豆芽」成長記

有一天中午我們喝了豆芽湯,有孩子說豆芽湯真好喝。


於是我們突發奇想,決定自己來水培豆芽


水培豆芽開始時,我們提前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孩子們從家裡帶一些黃豆與綠豆。


我們和孩子們共同準備水培的工具。

1

2

3

4

5

6

第一天豆子泡水


第二天豆子開始發芽


第三天豆芽的根長長了


第四天豆芽又長大了


第五天、第六天......


大豐收時刻來到啦!


最後我們把豆芽帶回家煮豆芽湯喝,感覺自己親手種的豆芽煮湯格外好喝!


我們運用觀察記錄表將豆芽的成長記錄下來。

「種子」故事分享

我們追隨孩子的興趣,和孩子們分享關於「種子」的繪本故事,孩子們在聆聽的過程中,進一步認知種子的生長的過程,驚嘆於大自然的神奇。


教育的過程也許是漫長的,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和孩子一起享受發現、探究、思考、創造的過程。


孩子們不再只是被動的學習者,活動隨著孩子們的興趣點不斷深入,他們有了更多與環境接觸與對話的機會,這才是活動本身應該存在的價值。


同時我們的活動體現了園本課程特色——食育課程,讓孩子在大自然環境中進行主動探究。

謝謝閱讀

版權聲明:文章及圖片來源於當代學前教育網徵集的原創作品,版權歸屬於作者,轉載需授權。反對抄襲,反對洗稿。

編輯:當代學前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