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逼急」了,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怎麼辦?

教育孩子的時候,你有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總是和孩子重複同一句話,他卻總是做不到?甚至有時候故意和你唱反調?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在心理學中,叫做「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經典的事例來自下面這個故事: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超限效應」反映了交流過程中的幾個問題,如:以自我為中心;不注意方式方法;沒能注意「度」的把握;沒有換位思考。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學點心理學,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