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長型父母的孩子有多幸福?這個溝通定律,所有人都該知道...

以下文章來源於樊登讀書 ,作者讀書君



大衛君說

許多父母都忘記了一件事,

那就是自己也需要成長,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要從育兒的過程中,

學會感悟和思考,

做到和孩子共同成長和進步。

這樣不僅可以拉近我們和孩子的距離,

還可以引導孩子主動探索學習......

作者:讀書君

來源: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知乎熱門話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下面有接近2萬條回答。

其中一條回答羅列了幾乎所有中國家長都犯過的「錯」:

說過的話不算數,總是忘記答應孩子的事;

喜歡用惡毒的語言罵自己的小孩,動不動就威脅;

雙標,永遠只講他們自己的道理;

喜歡窺探孩子的隱私,固執且帶有偏見;

隨心所欲,把孩子當出氣筒……

沒有一個家長不愛孩子,但有一些家長有時因為愛的理念扭曲、愛的能力缺乏、愛的方式錯誤,硬生生把愛變成傷害。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裡面有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因此,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那些被溫柔對待長大的人,不論個人成就如何,身上永遠有一種無法抗衡的陽光、自信和渾然天成的自尊。

我們想要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讓自己先改變思維模式以及看待孩子的方式,並不斷陪伴孩子去實踐成長型思維。


01

允許孩子犯錯,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犯錯」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一次錯誤中學到東西。

這是幫助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的關鍵。

朱永新在《讓孩子創造自己》裡面說:

成長是個「試錯」的過程。

孩子的心靈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

如果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嚴厲批評,以後就再也不敢說、不敢做了,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這一點上應采兒做得很好,最近也憑藉「教科書」式的教育方式頻上熱搜。

在綜藝《新生日記2》裡面,Jasper借節目組的攝影機拍自製《閃電俠》,因為媽媽沒有買到合適的服裝,賭氣把攝影機里的視頻全部刪除了。

她批評了Jasper,同時也給足時間讓他消化情緒。

之後Jasper和導演組承認錯誤,並主動對著每個鏡頭道歉。

應采兒表示:

我覺得抗壓性很重要。

這個事情可能不至於摧毀你,但你先把自己摧毀了。

遇到問題需要自己學會處理。


如果因為孩子犯錯,就對他進行全盤否定,甚至人身攻擊,不但無法幫助孩子積極完善自我。

還會讓他產生「我不行」的自我否定感,甚至放棄再做任何嘗試。

積極的應對,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經常與孩子練習「我可以改正」的思維模型,孩子對待犯錯這件事,態度會越來越正向,並且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從錯誤中也能有所學習和收穫。


02

不給孩子貼標籤,

引導孩子正向積極表達




父母和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有魔力的咒語。

你跟孩子怎麼說話,決定著他會變成什麼人。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無意識地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把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你怎麼這麼笨?說了幾遍都聽不懂。

你膽子這麼小,長大肯定沒出息。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你怎麼就不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說:

標籤化能讓社會與他人更快的認識自己,是為了快速尋找到認同感與存在感。

然而有時候,過分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孩子還處於自我認知與探索階段,如果父母常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就會固化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形成對孩子的負面暗示。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被認可的深度渴望,大人有,孩子更有。

從普遍意義上來講,對孩子鼓勵的價值遠遠大於斥責。

鼓勵的話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能引導孩子正向成長。

電影《奇蹟男孩》裡面,奧吉是一個天生臉部畸形的10歲男孩。

他不尋常的外表常常遭到同學們的嘲笑甚至欺凌。但是媽媽伊莎貝爾一直是他堅實的後盾, 她告訴奧吉:

你一點也不醜,那些真心想認識你的人會明白的。

因為我是你的媽媽,說話才最算數,因為我最了解你。

你天生與眾不同,但不必躲躲藏藏,因為上帝有很重要的事交給你做,所以才讓你和別人不一樣。


正是這種無條件的愛與鼓勵,讓奧吉能夠用幽默、寬容與理解來對待這個世界,最後收穫了很多朋友。

不要給孩子負向激烈,同時也不要總拿孩子與別的孩子作比較。

這樣孩子會覺得維護自己自尊體系最重要的東西是贏過別人、比過別人,他會一直處於一種跟別人競爭的體系中,不敢去追求大的挑戰,只想追求贏的感覺。

央視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在《媽媽知道怎麼辦》里告訴我們快樂有三個層次:

最低級的是競爭性快樂,是和別人比出來的;

其次是非競爭性快樂,是和自己比出來的;

最高級的是無條件的快樂。

贏可以開心,但不能輸不起,要讓孩子更在意自己的成長而不是輸贏。



03

學會控制情緒,

真正做到對孩子不吼不叫




有一條關於溝通的定律,是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知道並熟練掌握的,就是著名的「55387定律」

55387,即55%+38%+7%=100%。

55%是溝通中的態度,包括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穿著儀錶等;38%是講話時的語氣、口吻;7%是說話的內容。

讀書君第一次看到這個定律的時候,相當震驚也非常認同。

震驚源於我們總是習慣把注意力放在說話的內容上,而忽略了很多語言內容之外的東西。

很多父母脾氣一上來,眼睛瞪著、聲音變大,語氣中充滿著責備、不耐煩,說不定手指頭已經指到孩子的鼻尖或者腦袋瓜上了。

腦補這個形象、態度和語氣,93分全丟,孩子怎麼會聽話。

可是自己完全意識不到,還總在糾結於「我說的是對的呀,為什麼你不聽」!

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界有個共同的觀點,孩子是情緒的俘虜,他們捕捉到什麼情緒就會和什麼情緒聯盟,而且孩子都是捕捉情緒的高手,敏感而精準。

當發現父母動作、語氣和態度里有指責、抱怨、不耐煩等負向情緒的時候,他們馬上就會讓這些情緒成為自己的,然後帶著這些情緒和父母對抗。

情緒,無論正向的、負向的,會始終伴隨著我們,但是我們需要學習接納情緒,學習去認識自己情緒深層次的來源。

當我們無法冷靜的時候,可以使用「逃離現場法」,語氣平穩地表達出來自己的感受,這對於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有著關鍵的作用。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04

做成長型父母,

引導孩子主動探索和學習




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習,這應該是中國千千萬萬家庭的典型場景,也是父母和孩子角力鬥智斗勇的超級大戲。

蘇聯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孩子在玩中會主動學習知識和規則,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主力和表達力。

如果父母可以以開放的心態和方式陪著孩子「玩」,孩子腦袋裡就會形成更豐富的認知地圖。

作為父母,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給孩子的學習帶來正向和積極的影響。

要學什麼,一定要從孩子嘴裡說出來,家長只做篩選、推薦和引導,但學習的決定權必須交給孩子。

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里,都潛藏著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作為父母,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才能將它傳遞給孩子。

很喜歡希拉里·柯林頓說的一句話:

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成為成長型父母,是明智家長應該做出的選擇。



05

寫在最後




我們越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就會越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同時也會更加懂得如何與世界相處。

這是一個育兒最好的時代,因為資訊獲取便捷,學習方式多樣。

這也是一個育兒不那麼好的時代,因為資訊膨脹,育兒焦慮被過度放大和傳染。



如何不被時代拋棄,

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來源:文章來源於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讀書點亮生活。


|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尊重原創,侵刪。歡迎收藏及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