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夜話|跟自己和解,擁抱不完美

2020年11月23日22:52:04 育兒 1872

立冬後的一個夜晚,醫生辦公室里的暖氣將空氣烤得有些乾燥。有3雙眼睛相互打量著,其中兩雙不時擠弄著上下眼瞼,想要努力緩解乾燥帶來的不適。另一雙眼睛卻充盈著淚水,眼眸在淚水的映襯下有些模糊,淚水像兩條小溪,順著白皙的面龐滑下,差點打濕了那件挺刮的女士襯衫的衣領。

健康夜話|跟自己和解,擁抱不完美 - 天天要聞

「別犟了,住院吧。」這句話從其中一雙乾澀眼睛的主人嘴裡擠出來。隨之而來的是一聲嚎啕。流著淚的臉頰上,兩條小溪瞬間變成了瀑布,在衣襟上洇出一朵朵淚花。這位女士慢慢起身走出了醫生辦公室,房門在她的苗條身影后面沉重地關上了。

辦公室里剩下的兩雙眼睛對視了一下,又迅速分開。說「住院吧」的那個男人再次打破沉默:「她始終不能走出痛苦!孩子的事情,我們也沒什麼辦法。她是個好強的女人,總是要求太高,偏偏孩子先天發育有問題,順不了她的意……」那一段介紹本應該很長,但他疲憊地掃了一眼手錶之後,便草草收尾了,向我客套地道謝,離去了。此後的幾個月時間,我再也沒有見過他。

住院後的她並不平靜,她使勁踹著那道將她關住的病房大門,然後筋疲力竭地躺在光滑涼爽的地面上。兩個身強力壯的護士將她抬回了病床,把她那沾上了塵土的襯衫換成了寬鬆柔軟的病號服。她踢動著雙腳,將毛絨拖鞋甩到一旁,之後便不再掙扎,仰面躺在床上,任由淚水肆意地流。我去看她,她什麼也沒有和我說,我默默走開了。

一周後的早上7:30,天已經完全亮了。病房裡的暖氣,用整晚時間烘乾了她的淚水。她那布滿血絲的眼睛被紅腫的眼瞼包裹著,滿含憤恨與無助。我道過早安之後,問她是否願意講一講自己的事情。不知道是陽光照射的緣故,還是狀態確實發生了變化,她的情緒看起來穩定了一些。她乾裂的嘴裡擠出來的語言,也帶著乾裂滯澀,但條理清晰。言辭間,我能感受到她的驕傲。

她是一個優秀的人,畢業於名牌院校,在頂尖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還是同事中的佼佼者,很早便在北京的黃金地段擁有了自己的公寓。可是,她的驕傲感,從3年前兒子出生那一天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兒子竟然是一名智力障礙兒童!之後的日子,她的眼中經常充滿憤怒,但更多的是淚水。慢慢地,她看什麼都覺得失去了色彩,看不到歡樂與喜悅,常常需要仰起頭,才能阻止淚水溢出來。即使有一天孩子很努力地叫出了「媽媽」,也幾乎喚不起她的喜悅。

一天中午,孩子在幼兒園笨手笨腳打翻了桌子,還失控地大聲喊叫。她不得不請假去接孩子。她開車帶著孩子,沒有回家,而是在家的周邊繞圈。直到車流越來越密集,最終堵住了她繼續兜下去的路,她才不甘心地把車停到了地庫,拽著孩子上了電梯。電梯到了,門開了,她左手抹著眼淚,右手拽著孩子飛快走出電梯。走過熟悉的家門,她徑直走向樓道盡頭的窗戶。

她再次揉了揉眼睛,任由眼影在臉上花成一團,然後將吵鬧著的孩子抱上了窗檯,隨後自己也踢掉高跟鞋爬上了窗檯。

「就這裡吧!」她心裡想著,把孩子抱向窗外,自己的一隻腳也邁了出去。孩子突然咕噥了一聲「媽媽」,將她的視線拉回到兒子這雙略顯空洞的眼睛上。她不敢再看,不敢看擁堵的車流,不敢看樓下的綠地,更不敢看這熟悉的眉眼。

然後恍惚中,她感覺自己被幾隻手拽住了,被人從窗台上仰面拽了下來。她感覺到了地面的冰涼,耳旁傳來孩子的尖叫和哭喊

講完後,她回到自己的病床上,默默地躺著。

對於改善抑鬱的藥物,她並不抵觸,總是很配合地服用。

第三天,我下夜班後休息了,沒有去查房。

第四天,她平靜了許多,眼瞼已經消了腫。這一次,她說起了自己的種種要強和好勝。她總是希望孩子能像她一樣優秀,可孩子的表現總是讓她覺得痛心。看到孩子時,她彷彿看到了別人的嘲笑。如今住在病房裡,倒是讓她放鬆了。

之後的幾天,我們只是簡單地閑聊,不再主動觸及這個話題。又過了一周,北京迎來了一場雪。改善抑鬱的藥物開始起作用了,她更多地談論起自己的情況。雖然沒有再談到孩子,但她總是獨自坐在窗邊,安靜地看著樓下學校操場上的孩子們。

有幾天,她經常問我,是否存在一種醫術,能夠幫助孩子逆轉發育遲滯。我給不了她肯定的答案,她眼中燃起的光又變得黯淡。有幾次,我彷彿看見了她眼眶中徘徊的淚水,但終究沒有一滴掉落下來。

一個下完雪的午後,稀薄的陽光褪去了,零星的雪花飄落下來。她沒像往常那樣坐在窗邊,而是用眼睛在病房裡四處搜尋,最終在護士站找到了我。她跟我講述這幾周她情緒上的改善,她的眼睛也變得清澈起來。她沒有再問如何逆轉發育遲滯的事,只是淡淡地說改變不了現實,就只能改變自己了。

北京已經進入深冬,冷風將路上的行人都掃進了有暖氣的房子里。一個裹著羽絨大衣的老婦人,領著一個孩子來看她。隔著病房的玻璃,我看到她和那個孩子手舞足蹈,有說有笑,清澈的眼眸中帶著慈愛。說著笑著,她的眼角不知不覺多了幾顆晶瑩的淚珠,滴落在了淡藍色的病號服上。

她抱起孩子,慢慢走到窗邊,用手指著不遠處空蕩蕩的操場,跟孩子說著什麼。孩子似乎沒有在聽,把頭轉向另一邊。孩子轉過頭的時候,我看到了幾乎跟她一模一樣的眉眼,只是眼神有些空洞。孩子身後那雙眼睛,泛著淚光,但帶著堅定和慈愛。

這是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病人。她最終與自己的驕傲達成了和解,接受了孩子患智力障礙的現實。幾乎每一個母親在育兒過程中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挫折,特殊兒童的母親則要承受更多。現實中,少數這樣的母親會在遭受抑鬱症折磨時,選擇帶著孩子一起自殺。更多的母親,頂著難以想像的壓力去接納和關愛孩子,憑著自身的頑強和醫療的幫助,掙扎著走出抑鬱情緒的泥沼。當你直視她們的眼睛時,能夠從她們堅定的目光中感受到這種力量。

作者:北京回龍觀醫院 朱瑜

來源:《敘事醫學》

策劃:譚嘉 余運西

主播:欒兆琳

編輯:陸奕敏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親戚一個逗娃動作把孩子送重症監護!醫生:影響智力!父母崩潰 - 天天要聞

親戚一個逗娃動作把孩子送重症監護!醫生:影響智力!父母崩潰

文|菁媽很多無知的大人特別喜歡逗孩子!有時候會讓孩子羞愧難當比如讓孩子當面跳舞,孩子不願意就在旁邊說孩子小氣,出不了眾。有時候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比如孩子在老家的戶外洗澡,洗完澡沒穿衣服的時候,親戚就逗孩子,這個小雞雞能給我嗎?我用糖跟你換
兒子上班拿到第一個月工資,背著我悄悄回了老家,原因令我欣慰 - 天天要聞

兒子上班拿到第一個月工資,背著我悄悄回了老家,原因令我欣慰

文:王姐 素材:於悅悅(聲明:作者用第一人稱寫故事,故事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請理性閱讀!)我叫於悅悅,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庭,是土生土長的城市人。我的父母都是老師,從小我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後來一路順利的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後,留在了省城工作
親子家庭日 樂趣享習俗 - 天天要聞

親子家庭日 樂趣享習俗

5月24日,小女孩在展示製作好的手工龍舟。 當日,中鐵建工青島上合大廈項目部舉行「童心同行 粽享端午」親子家庭日活動,邀請職工家屬及子女一起包粽子、做龍舟,開展互動趣味遊戲,了解中華傳統習....
我以為是媽媽讓教官打我的,13歲女孩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 - 天天要聞

我以為是媽媽讓教官打我的,13歲女孩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

"媽媽,我以為是你讓教官打我的"。當13歲女孩說出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1湖南益陽強兵戶外拓展實踐基地發生體罰事件。王女士說,她13歲的女兒小龔,在封閉式訓練期間被教官毆打,但基地負責人卻說這是"輕微教育"。這場羅生門式的爭議,撕開了特殊教育行業長期存在的監管裂痕,更暴露出一個令人心驚的細節——當孩子哭著...
1個月內3起生命悲劇,「棍棒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 天天要聞

1個月內3起生命悲劇,「棍棒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棍棒教育」再釀慘劇。近日,據媒體報道,浙江杭州年僅9歲的天才圍棋少年朱某某,在受到父親家暴後跳樓身亡。多名知情人士稱,曾目睹朱某某父親毆打孩子,「其父親任何負面情緒都會化作在孩子身上的施暴」。據了解,目前相關部門已經介入,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這樣的悲劇並非個例。僅今年5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