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把孩子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你可能正在逼「瘋」自己的孩子

2020年11月10日19:08:25 育兒 1394

主任說

父母影響

為什麼有的孩子越來越叛逆?為什麼有的孩子對父母會越來越失望?下面可能會給你答案。

為什麼看不見我的努力?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請不要把孩子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你可能正在逼「瘋」自己的孩子 - 天天要聞

請不要把孩子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你可能正在逼「瘋」自己的孩子 - 天天要聞

這是湖南衛視一檔新節目《少年說》里,一個女孩站上了高台後,面對著台下的同學老師家長,哽咽著大聲對著自己媽媽喊出的一番話。

這段話高度引起了在場所有同學的共鳴,台下一片掌聲雷動。

請不要把孩子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你可能正在逼「瘋」自己的孩子 - 天天要聞

母親像大多人家長一樣回復了她:「為什麼我要不斷的打擊你?因為我覺得,如果我不打擊你,你可能就會有點飄!」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我看到你的閃光點了,(但)同時你真的要去改,有些東西你一定要改,才能夠有效果的。」

視頻的最後,那位女孩哭著跑下舞台...

請不要把孩子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你可能正在逼「瘋」自己的孩子 - 天天要聞

像機器人一般活著

「我是一個機器人,只要輸入程序我就會照做。曾經我的主人無論吩咐我什麼,我都會乖乖去做,風雨無阻,在他們眼中我是一個好機器。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開始不聽使喚,無論主人輸入任何修復程序,都無法將我修復,主人手足無措,他們將我所有的程序全部刪除一空,無論好壞。」

你也許以為這是科幻小說中的一段內容,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這是央視耗費十年時間打造的教育紀實大片《鏡子》的開場白。

說這段話的是一名18歲的高中生晏恆(化名),他當時正在一所心理康復學校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治療。

請不要把孩子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你可能正在逼「瘋」自己的孩子 - 天天要聞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找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你能想像得出這是一個14歲孩子的內心獨白嗎?

人與人的關係就如同照鏡子,越是親近的關係,這面鏡子越清晰。

孩子們從來都是單純善良的,TA會一次又一次地包容下父母的過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TA變得不可理喻的時候,身為父母首先要檢討是自己。是不是自己給了TA某些不可理喻的先導。

正如自己說的那樣:「要在這裡待81天的是他們(父母),我這是在為他們付出。」

請不要把孩子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你可能正在逼「瘋」自己的孩子 - 天天要聞

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

第一,尊重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教養。

中國式父母很怕孩子打破自己的權威,誤將「懂事」、「聽話」當做判斷孩子好壞的標準。

但是,沒有什麼千人一面,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聆聽他們內心的真實的想法。

這樣,你或許可以從中發現孩子的很多「隱藏天賦」。

第二,學會溝通,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龍應台說:「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父母孩子一場,有多少是不珍愛彼此的呢?

但是有時候,父母常常用自以為是的愛代替了溝通,讓彼此產生深深的隔閡,卻美其名曰「代溝」。

第三,凡事不著急,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個人也有自己的人生節奏,為人父母無須看到別的花早早的怒放,無端端做出「揠苗助長」的昏招。

花有千百態,花開不同時。靜待花開便好。

最後送上美國教育學家傑恩·梅傑在《雙向養育》中的一段話:

「假如我們對家人抱有無條件的愛,知道即使犯錯也不會受到不公對待,我們就能徜徉愛河不再恐懼;

假如我們都能關注彼此,讚賞各自的優點,那麼我們就能收穫積極的心態;

假如我們尊重差異,沒有人要求我們只服從一個信仰,那麼我們就能自由展示出各自的與眾不同。」

請不要把孩子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你可能正在逼「瘋」自己的孩子 - 天天要聞

親愛的各位父母,請您們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感受一下孩子的處境,別再自以為地用「激將法」來激勵孩子,您們知道嗎?這隻會讓孩子困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魔咒里,只會讓他自我否定,越來越沒自信,充滿戾氣,最終情緒崩潰。

所以不要吝嗇你的誇獎,請大聲的表揚你的孩子吧,他可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呀!

來源:網路。侵刪。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 天天要聞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太突然了!蔡瀾老先生才走不到兩周,楊少華老先生也離開了人世。這位相聲界的老前輩雖然早已離開舞台,卻並沒有消失在公眾視野。他生命中的最後階段,一直是在子孫和粉絲的陪伴下度過的。甚至在他去世消息傳來的四個小時前,他還在視頻中給兒子帶貨。戎馬半生楊少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老藝術家」的。他剛入行那會兒,甚至是...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著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槤,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著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