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
誠然,一個家庭的好壞,不是一代人決定的,是三代人努力的結果。
很多家庭,想盡辦法打造豪宅,留下巨款,只要一個敗家子,就可以讓其化為烏有。
家庭富貴的關鍵,還是「人」的因素。正所謂,事在人為。
從長久來看,祖輩高配格局,父輩低配生活,晚輩優配資源,百年無憂。

01
祖輩的格局,決定家業的方向。
北宋,有一個叫朱文翰的淄州長山縣人。
他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進士,做了平江府推官。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寺院燒香,遇到了一個可憐的女子謝氏,其丈夫早亡,還帶著一個兩歲的孩子,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朱文翰接納了母子倆。這個孩子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的母親認為,把孩子送去學醫,很快就能夠養活自己。朱文翰不同意,堅持送范仲淹去讀書。
把握了讀書的大方向,范仲淹的人生路,就有了雛形。
晚清的曾國藩,一舉成名天下知。其讀書的路,也是爺爺曾玉屏設計的。
爺爺曾玉屏靠種地,發了點小財。卻是各種文書上,吃了很多虧。因此,他決定送子孫都去讀書,不要做睜眼瞎。
古人留下一句話:「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個人的因果,是上半生努力,下半生享福;一個家庭的因果,是一代人努力,幾代人接力,在往後的某一代,出現結果。
家庭的大格局,「肯定是百年大計」,而不是急功急利。
我們看農村的果園,樹林,都是幾代人接力做好的。有的房子,也被稱為「祖屋」。
就是愚公這樣的普通人,為了家庭的未來,決定把大山搬走,他說:「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農村有句土話:「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把家庭放到天地之中去考慮,那就會看到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祖輩的格局就會影響深遠。
古人讓子孫讀書,就是順從了科舉制;現在的人讓子孫學技能,也是看到了社會某一方面的需求;讓子孫學外貿,是看到了全球的經濟狀況。
祖輩的格局,如一面旗幟,幾代人都不會迷路;如星星之火,要幾代人去發揚光大。

02
父輩的生活,決定家業的留存。
范仲淹在繼父的安排下,吃盡了求學的苦。
因為家庭不夠富有,他常常是一碗粥,吃一整天。留下了斷齏畫粥的典故。
范仲淹做官之後,仍舊是節儉的典範。他在文章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得到了什麼,不會洋洋得意,失去了什麼,不會懊悔。在得失之間,有了一定的結餘,就好了。
在蘇州做官的時候,他買了一處宅院。有人說,這是風水好的地方,必出大官。
范仲淹趕緊把宅院變成了學堂,讓更多的孩子讀書,走出去。
有風水先生看了其母親的墳地,說:「這是斷子孫的地方,應該遷墳。」
范仲淹搖頭,說:「若這個地方很不好,就讓我來承受惡果吧。」不僅節約了遷墳的費用,也體現了范仲淹的受苦能耐。
同樣,曾國藩做官之後,和妻子過簡樸的生活,寫信給老家的兄弟,不要奢靡。
他的俸祿,也是一小部分用來家用;缺錢的日子,也不佔用公家的錢——「蔭亭歸,余寄百五十金還家,以五十周濟宗族。此百金恐尚不敷家用,軍中銀錢,余不敢妄取絲毫也......」
范仲淹和妻子一起節儉,把剩下的錢,建立了范氏義莊,專門接濟窮困的族人。
曾國藩用剩餘的錢,在老家修建了藏書閣,讓大家庭里的人,知書達理。
一個好的家庭,一定有節儉的習慣。這個習慣的養成,是中年父母最要帶頭的。
給孩子們大量的錢財,他們會懶惰,奢靡。不如孩子們好的習慣,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量入而出。
家業留住了,可以成為後續投資的資本,也可以去資助他人。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03
晚輩的創新,決定家業的生命。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到了晚輩這裡,世界斗轉星移,也許祖輩的頂層設計,不太那麼好用了。父輩留下的錢財,也會貶值。
晚輩就要積極改變,推陳出新。把現有的資源,進行優化組合,能夠物盡其用,那就人人大有作為。
范仲淹的四個兒子,都成了國家棟樑,也持續把范氏義莊做大做強。在子孫的努力下,義莊延續了八百多年。
范純仁是范仲淹的次子,擔任過宰相,因為清廉,稱之為布衣宰相。
《范仲淹傳》記載:「一門父子,五傳傳世,光耀門楣,千古流芳。」
曾國藩的兒子,也頗有成就。
兒子曾紀澤在光緒年間曾擔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國大使,擁有「經世致用」新思維,在收回伊犁中,做出重要貢獻。
人是有生命的,需要常常更新,才能生機勃勃。
家庭的事業,也是有生命的,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作為晚輩,拿到了上幾代人的東西,就應該思考,如何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
把家業放到時代的浪潮里,就能夠調整方向,抓住新機遇。比同齡的人,成功的速度更快。

04
一代富,不算富,代代富,才算富。
一個家庭,應該做好「搭配」的工作,就算是微小的物品,有了搭配的地方,也能產生價值。
順著祖輩的格局,方向對了,腳步篤定。
順著父輩的生活,錢財留下了,家底厚實。
順著晚輩的創新,家業發展了,就能永續。
一代人托舉一代人,一代人傳承一代人,富貴源遠流長。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