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我這個年紀的女人,每天在家焦慮忐忑,卻又無可奈何,真的好煎熬啊!」
後台有位寶媽說,因為公婆身體不好,自從有了娃以後,她只好辭職在家,和老公過著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
她也經常安慰自己,全職媽媽也是一項事業,是一個家庭里最重要的角色,自己是有價值的。
但這種安慰,經常潰敗在外人的言論中……
比如前天,吃完晚飯後,她照舊帶小孩到小區樓下溜達,遇到了一位大媽,苦口婆心勸她:
「你得上班,要不然有一天跟社會脫節了。我兒媳婦就在國企上班,小孩慢慢大了,她事業越來越好,比我兒子還要厲害的嘞!」
這一番話,又讓她的情緒陷入了谷底,讓她覺得:「這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的生活,終究一文不值。」
熊相信,以上狀況,或許是許多全職媽媽在經歷的吧?
社會對媽媽總是有很嚴苛的要求:既要很好地承擔母親角色,又要有自己優秀的事業……
否則,就好像會被標定為一個——囿於柴米油鹽的生活的、過得不好的中年女人。
但熊覺得,一個中年女人過得不好,不在於她囿於柴米油鹽的生活;
而在於,她不再對當下的生活抱有熱情和期待。
熊覺得,不僅是全職媽媽,生活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我們都應該去探尋生活的可愛與樂趣。
只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都是生活里的佼佼者。
熊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把柴米油鹽生活過出花兒來的人。
她就是熊今天要介紹的書:《買不到的味道》的作者:平松洋子。
平松洋子是日本飲食生活作家,以飲食文化與生活為寫作主題,活躍於《每日新聞》《ALL讀物》《周刊文春》《dancyu》等日本各大報刊雜誌。
《買不到的味道》是她的飲啜筆記,平凡無奇的碗碟,蔬果在她的筆下彷彿都有了生命;
充滿深情的文字,飽含了她對食物、生活的熱愛與思考。
熊今天,就選取5個她的飲食生活小靈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筷架不僅是餐桌的裝飾,
而是筷子「可以回去的港灣」。
「伴隨著清脆的啪嗒聲,筷架被放到了固定的位置。像下圍棋一樣,放好了筷架。筷子的位置便決定了。」
這一道擺放筷架的程序,是平松洋子的餐前準備。
她認為,筷架不僅是餐桌上的裝飾,更是用心守候著讓筷子能平安回來的地方。
「請隨時回來。」
正因為有了張開雙臂隨時迎接自己的筷架,筷子才能在餐桌上自如往來。
只要筷架這一「港灣」靜靜地守在那裡,筷子便可以時而搭在盤子上,時而立起,時而架在碗口,時而伸入碗中,帶著湯汁和飯粒遊走,不知疲倦從不迷失。
偶爾想喘氣休息一下時,它便離開手指靠到筷架上,獲得片刻安寧。
平松洋子說,這就像人,在世間沉浮,就算曆盡艱難困苦,只要想到自己還有「可以回去的港灣」(可能是「家庭」或「愛人的懷抱」,視每個人的情況和喜好而定),便會咬牙堅持下來。
帶著這樣的心情,清洗筷架也會變成一件神清氣爽的事。
一邊感受著水管中噴出的水流,一邊將其握在掌心痛快地清洗。
嘩啦嘩啦,啪沙啪沙,輕快的聲音帶來愉悅的心情,那感觸彷彿結束一天工作後泡澡一樣。
在此之前,熊只認為,筷架就是放置筷子的一個裝飾品;
但通過平松洋子的視角,熊突然發覺,筷架這麼不起眼的餐具,原來在完成這麼了不起的工作呀,瞬間覺得生活的一切都變得可愛了起來。
桌布,好似每天的洋裝。
對平松洋子來說,桌布在她的飲食生活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輕輕鋪開一塊布,空氣便會在瞬間抹上另一番色彩。
剛才還不過是個黑色的平面桌子,卻在蓋上桌布後變得安穩平和。
布紋細密精緻,手感輕柔,四周垂下的邊角輕輕拂動,彷彿在收集陽光,讓人身心放鬆。」
平松洋子說,桌布帶來的氛圍和用抹布擦凈桌面後的感覺會完全不同。
不是掃去一切從零開始,而是用織物輕盈地營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比如,麻質桌布大氣而原生態,結實耐用,微暖的氣息讓人愛不釋手。
又比如棉質桌布,熨斗熨平展開、鋪上,髒了就嘩啦嘩啦清洗,簡直就像每天的洋裝。
這樣的重複如此簡單,卻能在鋪展的瞬間改變餐桌乃至整個房間的氛圍,愉悅至心。
一滴檸檬汁的衝擊。
檸檬,被平松洋子有趣地稱之為:金黃色的炸彈。
滋地一聲,輕輕一滴。
讓天地倒轉的一滴。
擠幾滴檸檬,紅茶瞬間會變成檸檬茶,平淡的白水會一下子變成檸檬水。天翻地覆。
更有趣的是,擠檸檬汁也有它的技巧:
多了酸味會掩蓋其他味道,少了達不到效果。
若是黏墜感掌握得恰到好處,在豆子、蔬菜湯或燉湯或燉肉中擠入檸檬,悠然溢出的舒爽便會如氣球順勢而飛,輕盈如風。
一滴檸檬汁,可用於添酸,去腥,提鮮等諸多用處;
熊覺得,一物多用,就藏著生活的許多樂趣~
醬油,一滴還是兩滴?切莫大意。
除了檸檬汁,平松洋子還談論到了另一調味品:醬油。
她形容說,醬油低調地承擔著自己在廚房的使命,但它實際擁有著華麗而強勢的美味,一直不好意思露臉。
「只要一兩滴醬油,就會讓侘寂的遙遠彼岸送來艷麗的秋波。」
無論是雞蛋炒飯,還是油炸豆腐,還是其他香氣撲鼻的炸貨,澆上少許醬油,都會顯露出各自的味道,美妙異常。
這就是醬油了不起的地方,不僅自己能幹,還能激發其他食物罕見的潛能。
不過,醬油放一滴或者兩滴,大有講究。
有時候醬油為了調味,而有時,是為了激發食物本身的風味。
比如,涼拌豆腐雖然會用到醬油,但為了不破壞綿密的甘甜,必須將用量控制在最小。
砂鍋,一種與食物同在的器皿。
平松洋子分享說,她曾吃過各種各樣的砂鍋料理:
北京的什錦豆腐砂鍋,香港一位老奶奶親手熬制的水芹湯,韓國慶州溫泉旅館裡的燉雞鍋,泰國的煮螃蟹和冬陰功湯,越南的菜飯和蒸扇貝……
這些吃食經歷,讓她充分看到了砂鍋的真面貌以及魅力——
通氣性極佳的陶土會讓熱氣緩緩流動,一點一點加熱食材。
溫度平穩上升,即使完全熟透食物也不會變形,味道會從食材的內部充分而柔和地釋放出來,如同盛開的花朵。
而且,砂鍋會形成味道的一部分。
煮肉塊或牛脛肉時,差別更加明顯。
若用砂鍋慢慢燉煮,肉塊的纖維可以一縷縷鬆散開來,用砂鍋煮米飯也會讓飯粒更加飽滿膨脹。
端上餐桌後,砂鍋也會繼續發揮它的能量,咕嚕咕嚕的,讓人更有食慾。
就這樣,她成了一個砂鍋迷,陸陸續續買了一個,兩個,三個……
每當用砂鍋做飯時,她會一邊調整火力一邊在旁靜觀:
「僅僅望著就是享受了,恐怕連佛祖都沒有體驗過這種令人愉悅的世界吧。」
讀著這本書,熊的腦海里一直飄蕩著一句話:
「生活亂亂糟糟,我要多點花招。」
是啊,只要我們愛,生活哪裡都可愛;
至少在今天,一個筷架、一張桌布、一滴檸檬汁,一滴醬油,一個砂鍋,在熊眼裡,都變得可愛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