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是即得不退轉願。他方國土諸菩薩眾,是這一願的所被之機。願意是說,法藏比丘成佛時,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聞是佛名能信受,就能即時得不退轉。「不退轉」就是阿鞞跋致,「即得」就是不隔時間,「不退轉」就是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以已經得悟的功德而入於不退失的地位。
在娑婆世界修行,聖眾少凡夫多,信奉的少毀謗的多,根行淺的修行人,大多會因為遇到退緣或者邪風所扇而退失道心。《凈土群疑論》中說,依諸經論有四退:信退、位退、證退、行退。信退是說十信位中,前五心位還會有退生邪見、斷善根等,後位就不會退了。位退是說十住位中,前六心位還會有退敗作二乘等,後位就不會退了。證退這是指十地以前的諸凡夫位,於前所證還會有退失,十地就不會退失了。別教是以五十二位中十信為外凡,十住、十行、十迴向為內凡,修行到登地菩薩就已經超越了凡夫的境界,入菩薩位了。這是證退,十地以後就不會退了。行退就是指的七地以前,對於所聞所行還會生怯劣,不能修學,不能於念念中恆修勝行,故易退轉,容易退轉。八地菩薩入第三阿僧祇劫,就沒有這四種退了,於諸行中具修一切行,於一切時念念相續,常起無漏,人法空觀,無有一念起有漏心、善惡、無記。八地菩薩等具這四不退,所以名為阿鞞跋致。
我們看,阿鞞跋致是大功德成就,在《大智度論》中講:「是菩薩摩訶薩得無量無邊智慧,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故。阿鞞跋致菩薩住是智慧中,生四無礙智;得無礙智故,一切眾生問難無能窮盡。」所以阿鞞跋致這種地位和功德,如果靠自力在世間修行,要動經無量劫都很難證到的,所以阿彌陀佛因地發起此願,令他方國土菩薩眾聞信彌陀名號,現生即得不退轉的利益。在唐譯中說:「余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真的是平等普度九法界一切眾生,對他方世界發心修行的菩薩也非常的關心,以他無量劫成就的萬德洪名,來作為眾生快速不退轉於無上菩提的方便。龍樹菩薩說:「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威德,即時入必定。」眾生稱念佛名,依佛本願力功德,即於無上菩提生起決定信心,只進不退,終不退轉於菩提,直至成佛。
《彌陀經》中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段經文說的非常清楚,已經發願、已經往生的,生到極樂世界都圓證三不退,今發願就是指我們現在發願的人,雖然我們身還在娑婆,但是蒙阿彌陀佛的加持,就已經不再退轉無上菩提了。即今念佛之心,便是當來極樂華池受生之時,初發心人極樂寶池已經萌生蓮種。以信願稱名,更依阿彌陀佛誓願功德之力,即精進不退,日益生長,華漸開敷,隨我們念佛的功德大小光榮、輝煌。
摘自宏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