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書——寫給孩子的100封信》:讓父愛不再「沉默」

2023年12月09日20:05:04 育兒 1661

12月8日下午,河南孟州市第一高級中學和平藝術中心報告廳座無虛席、掌聲不斷,由閆生方博士帶來的《好好讀書的意義》主題講座,給學生們帶來深刻啟發。講座後,閆生方還為孟州市第一高級中學贈送了一千本《與子書——寫給孩子的100封信》。

一直以來,「中國式家長」「中國式父親」飽受詬病。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責任人」。然而在現在很多家庭中,母親往往獨自承擔育兒責任,這種「喪偶式育兒」使沉默如山的父愛,變成了「感覺不到」的父愛。

由文化學者王立群作序推薦的《與子書:寫給孩子的100封信》(以下簡稱《與子書》)一書,突破傳統,通過和孩子「對話」的一百封信,展現了作者閆生方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和對孩子的深沉愛意。

《與子書——寫給孩子的100封信》:讓父愛不再「沉默」 - 天天要聞

圖源 文心出版社(下同)

與孩子對話,找到教育孩子的「最優公約數」

從古代諸葛亮給兒子的《誡子書》,顏之推所著、影響深遠的《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左宗棠家書》,再到《聞一多家書》《傅雷家書》等,中國的家書文化可謂源遠流長。中國人大都比較含蓄內斂,不太會直接表達感情,這種情況下,家書就成為了從古到今人們向家人表達愛意的重要方式。

《與子書:寫給孩子的100封信》就是一本以書信形式與孩子「對話」的書。作者閆生方花費近兩年時間,堅持每周一篇,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寫了100封信。這些信真實又樸素,體現了作者對教育孩子的認識與思考、日常陪伴的經歷與體會、個人工作的實踐與感悟、讀書積累的厚度與廣度,是經驗之談,對廣大家長朋友培養孩子思考、提問、表達等能力有極大幫助。

閆生方在書中表示:「教育不是用一個模子澆築孩子的未來。孩子如果都一樣,就失去了靈性、活力和創造力,人類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的源泉。」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結合中西方教育實踐的精華,找到教育孩子的「最優公約數」,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在這方面,廣大家長與作者應該有許多可以共情、共通的地方,從這本書中感悟作者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方法。

《與子書——寫給孩子的100封信》:讓父愛不再「沉默」 - 天天要聞

不吝嗇表達,讓父愛不再「沉默」

作為一個中國父親寫給孩子的書信集,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直白。閆生方坦誠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直白地向孩子們表達愛與支持。這看似簡單,卻是很多家庭無法做到的情感交流。

不善於表達似乎是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的「通病」。提起父親,人們總是說父親的愛像一座大山,沉默無聲卻又堅定有力。很多人感慨,幼時不理解父親,長大了才感覺到父親「無言」的愛。這種情感固然深沉,卻也容易因缺少溝通造成誤會,影響感情。

更有甚者,有些不負責任的父親,將「沉默」理解成什麼也不做,置身於家庭教育之外,成為孩子最親近的「陌生人」。

而閆生方則在《與子書》中,給出了另一種家庭模式的範本。

在這100封信中,閆生方對兩個兒子的稱呼一直是「親愛的孩子」,在信的結尾,也總是加上一句「愛你們的爸爸」。信的口吻也不是嚴厲說教,而是閑適自然,還帶著些許幽默,在與孩子「開玩笑」的過程中,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將道理講述給他們。

同時,他也在書中毫不避諱地表示,「父母對孩子的付出不是為了獲得回報,而是出於本能」「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愛其實是一張可以一條條羅列的賬單,是權利也是義務,是奉獻而不是索取」。

與孩子「對話」,共同反思進步

書信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在這兩年中,閆生方時刻保持觀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入手,向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經歷。我們從書中,可以明顯看到孩子們的進步,而閆生方也將這些進步記錄下來,和讀者分享喜悅。

如「第43封信——要能與好書終身相伴」中,閆生方發現哥哥養成了睡前看一會書的好習慣,他對此表示開心,也向孩子講述了自己讀書的故事。

在「第53封信——人生中只有自己可以依靠」中,閆生方記錄了哥哥逐漸獨立,不依賴媽媽,開始成為「小小男子漢」的進步,並通過《紅樓夢》中賈寶玉的例子,告訴孩子要獨立、堅強的道理。

《與子書——寫給孩子的100封信》:讓父愛不再「沉默」 - 天天要聞

孩子的進步令人喜悅,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作者本人通過與孩子「對話」的方式,不斷反思、進步的過程。

在「第76封信——我想去看大海」中,閆生方反思了目前比較普遍的教育理念,即孩子要「聽話」,他認為讓孩子「聽話」會在無形中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反而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須知,教育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適合所有孩子的「萬能公式」,家長應該根據孩子本身的特點,在生活中不斷調整、優化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孩子一起進步。

當下,養育孩子早已不是「吃飽穿暖」就行的「輕鬆活」,每當失敗的教育案例出現,人們總是感慨「要是當父母需要資格考試就好了」。為人父母沒有考試,卻也需要不斷學習科學的教育經驗。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與子書》為家長們探索出了一條別有價值的實踐之路,值得父母,尤其是父親思考品讀。(正觀新聞記者 許怡童)

作者簡介

閆生方,正高級經濟師,碩士生導師,廈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在讀博士,現任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紀委副書記、監察處處長,兼任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校友會副秘書長、《BMJ Quality & Safety》中文版青年編委、《現代醫院》編委、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醫院文化建設分會委員、河南省醫學會醫史學分會常委、河南省醫院協會腫瘤管理分會常委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媽媽的模樣 - 天天要聞

媽媽的模樣

媽媽,是什麼模樣?是清晨煮粥時鬢角的白霧還是深夜蓋被時垂落的髮絲是風雨里為你撐傘的背影還是鏡前裝扮時燦爛的臉龐過去一年媽媽的故事曾經打動你我她們的模樣你還記得嗎?我們用「AI」繪出了她們的模樣點擊圖片,回顧她們的故事01「天籟」媽媽·丹正和媽媽根藏卓瑪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平時以放牧為生偶...
青年早新聞|「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 天天要聞

青年早新聞|「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今天是5月11日,中國青年報「青年早新聞」來了——「青年關注、關注青年」!幾分鐘速覽最新熱點,帶你走近「寶藏學校」、觸達「青春團訊」、學習「榜樣人物」、了解「服務動態」。今天,祝所有的媽媽安康常伴,笑顏永駐圖片由AI輔助生成「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婚姻登記實現「全國通辦」新修訂的《婚姻登...
孩子培訓時受傷,培訓機構:「自甘風險」!法院判了 - 天天要聞

孩子培訓時受傷,培訓機構:「自甘風險」!法院判了

不少家長會給孩子報一些文體類培訓班,如果孩子上課時受了傷,所在的培訓機構需要擔責嗎?樂樂是一名11歲的花樣滑冰學員,在冰場訓練時她不慎摔倒受傷,造成右股骨幹骨折。培訓機構以「自甘風險」為由,主張免責。什麼是「自甘風險」原則?哪些情形適用於這項原則?法院又會如何判定?11歲女童在培訓機構學花滑摔倒受傷致右...
母親的淚本就比我的血更值得銘記 - 天天要聞

母親的淚本就比我的血更值得銘記

「母親一手抹著自己的淚,一手抹著我的淚;一會兒是這隻手,一會兒是那隻手,反覆交替,上下左右,有點兒心亂手忙,又彷彿是別有用心的,是要用彼此的淚去堵對方的淚。」——《人間信》似乎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母親的淚水。從一開始孩子出世時的劇痛,到後來蹣跚學步摔跤;哪怕孩子已經長大,待到奔向遠方時,母親的...
一個母親最大的貢獻,是自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一個母親最大的貢獻,是自己的鬆弛感

莫言曾在採訪中說過,母親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童年時家裡窮得揭不開鍋,母親卻總能在縫補衣服時哼著小曲兒,在田埂上種菜時講著故事。這種骨子裡的鬆弛感,讓他貧瘠的童年長出了一片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