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上,妥妥受邀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同學媽媽說等結束後送她回來,所以我送她過去後就先回家了。大約19:00左右,同學媽媽給我發了一張妥妥在餐廳寫作業的圖片,並且說,其他小朋友都去玩了,只有你家在寫作業。你的教育簡直是典範!說實話,我心裡是蠻驚訝的,因為在去參加派對時我壓根沒有和孩子說做作業的事,一幫七、八歲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瘋玩很正常,等到回到家再寫作業是可以的呀。但我了解妥妥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等到晚上回來,我問她,你去參加聚會為什麼還寫作業呢?妥妥說,我早點寫了,玩的時候才可以輕鬆啊,回來就不用寫了。我聽到後真是暗自欣慰,默默竊喜。
妥妥今年剛上二年級,到目前為止每天放學回家休息半小時後就開始寫作業,到晚飯時基本就能寫完。寒暑假時,在家長協助下制定了作息表後也能自覺地按時間規劃完成。
那麼,妥妥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認真回顧了一下,可能和下面幾個原因有關:
第一,和孩子本身的特點有關。從出生到現在,妥妥都是屬於易養類型的孩子,每天幾點鐘醒,幾點鐘睡,告訴她插座為什麼不可以摸,糖為什麼不能多吃,刷牙有什麼好處,手機為什麼不能多看,孩子都能理解了,雖然中間也會有些反覆,但在家裡人統一的教育理念下孩子總體都讓人很省心。
第二,和第一次孩子對時間規劃感興趣時,我們給予了充分的尊重有關。妥妥上幼兒園大班的寒假時,看到我協助哥哥做時間計劃表時充滿好奇,也要求我為她製作一份,我很認真的和她協商時間安排並製成打卡表格,她每天都會看著表格問我,我應該做什麼了,並認真地划上「✔️」。當然,那個時候的她表現並不嚴謹,更象遊戲,但家裡人並沒有因此而不重視,而是認真地和她玩著這個打卡遊戲,在這個認真的遊戲中她有自己的成就感收穫。
第三,上小學後,關於她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玩耍,都以她自己的意願為主,若真有影響睡眠等不太合理情形時,我也是以商量的口氣提出建議,尊重她的自主性。寒暑假的作息時間表也是以她為主進行討論完成後執行的,過程中因為和小朋友約玩與做作業時間衝撞時,她會進行調整並徵詢我們的意見,我們通常會說「可以」,「好的呀」,慢慢地她會表達「我的事情不應該是我做主嗎」,而我們會回答「是,你作主」,自主性就這樣逐漸形成。
第四,當她能自主完成作業,有規律地作息逐漸形成,我們都會給予熱烈的肯定和由衷的欣賞,這種感覺會讓她很有成就感並鼓勵她繼續前行。任何時候,家人的認可都是最有力的動力!
第五,家人們生活比較有規律對她也有積極的影響。
除此之外,我還想說,養成好習慣是系統行為,不能只講究學習習慣而不注重其它因素,比如在孩子6歲前的秩序敏感期家長要尊重而不破壞,日常生活中玩具的整理要由家長配合再到由孩子獨立整理,睡前洗漱的步驟等等都是在幫助孩子形成好慣、逐步自律打基礎,我們都應重視。
自律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逐步培養,讓我們放慢腳步和孩子一起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