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請過遞減的生活(深度好文)

文|江兆苓(富書專欄作者)


在網上看到一句話:「中年人就像蝸牛一樣,都背著重重的殼,裡面裝著家庭和事業,外面迎著狂風和暴雨,還不敢喊累,不敢叫停。」


人到中年,誰都是負重前行。


每天奔波於工作和家庭之間,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


但如果想走得長久,就需要去過遞減的生活。


真正智慧的人,會為生活減負,讓心靈輕盈。


物質遞減,清空冗餘的負擔

年輕時,我們總是痴迷於花花世界的各種物質。


但隨著年歲漸長,卻發現過多的物品只會讓生活變得沉重。


相反,一間房就能遮風避雨,一張床就能酣然入睡,一粥一飯就能飽腹養身。



漫畫大師蔡志忠,年輕時非常迷戀物質生活,他酷愛買車,也酷愛買房,最多的時候,擁有10套房產。


但是管理車、房耗去他太多的時間,使他沒有更多的精力去他創作漫畫。


這時,他才意識到過多的物質佔有,在消耗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消耗他自己。


於是,他開始遞減物質。


穿著上,他的上衣、褲子、鞋子、幾乎都是同一款式;


飲食上,一天基本是清粥加饅頭;


同時,他也不再戴手錶和多餘的配飾……


這反而讓他覺得輕盈了不少,不僅時間多了,而且精力足了。


川真由美說:「擁有物品,就等於將能量消耗在物品上;人生精彩與否,不在於擁有多少物品,而在於,有多少讓自己愉悅的時間。


遞減物質,清空冗餘的負擔,將重心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才可以更加專註於內心的平靜和對生活的真正享受。


在這個世界中,看起來是你在支配物質,其實是你在被物質所支配。


人的心靈空間有限,如果被物慾佔滿,精神世界就會無處安放。


留出空間,人生才有更多可能和選擇。



遞減社交,珍惜志同的知己

人在年輕時,總喜歡給圈子做加法,樂衷於結交各種人脈。


等到中年以後回頭看,發現能留在生命中的,也就那麼幾個。


這時才領悟,汲汲於過多的社交,其實根本沒有必要。


余華的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里,孫光林一度覺得非常孤單,所以他想與醫生家的兒子蘇杭成為朋友。


為了討好蘇杭,他混在一群人中間,跟著他們惡作劇,捉弄老師,但內心卻飽受煎熬。


但即使這樣,蘇杭也沒把他當成朋友。


甚至有一次,蘇杭當著許多同學的面,猛抽他的臉來取樂。


他才知曉,自己把別人當朋友,別人卻把自己當玩具。


他在心底暗暗發誓,與其討好這個世界,不如開始自己的生活。


最終,他靠著自己,走出陰霾,考上了大學。


馮驥才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人在內心虛弱時,才需要混跡圈子,希望得到人脈,或者別人的認可。


但這樣,既浪費了時間,也消耗了心力。


強擠的圈子,只會遇到不同頻的人,目的地不同,就算能一起走一段路,最後還是會被迫散場。


朋友不在多,而在是否能同道,是否能知心。


同道則能共行,知心則能互信。


我們需要真正的知己,那些能夠在我們最失落時給予支持、在我們最需要時給予陪伴的人。


中年以後,要學會遞減社交。


時間那麼珍貴,要留給懂你的人。



遞減抱怨,告別負面的情緒

抱怨是一種負能量,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還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負面影響。


人生,越抱怨,運氣就會越差。


作者余凡分享了她兩個朋友的事例:


朋友小蕭,在工作上,只要有一點不如意,就跟同事抱怨,不是吐槽老闆苛刻,就說公司待遇不好。


同事見了她,都躲著她,老闆也建議她辭職。一個月她就換了兩次工作。


生活上,男朋友跟她分手,大罵他渣男,跟好閨蜜鬧彆扭了,也肆處說自己如何悲慘,硬生生把閨蜜標上了綠茶婊。


以致沒有朋友敢去跟她聊天。


另一個朋友小琳是從事銷售的,幹什麼都很積極。


有一次,有一個客戶對她百般叼難,還大罵她,任憑她怎麼解釋,就是不聽,就是要她背負過錯,後來她也是很平靜地接受了。


她說:「與其滿腹牢騷,讓自己覺得不舒服,還不如讓自己放寬點心。」


對待同一件事情,態度變了,心境和處境也會隨之改變。


帶著正確的心態解決事情,總比消極來得害人。


的確,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們只有接招。


中年以後,要學會遞減抱怨,才能調整心態。


抱怨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損耗你的心力。


相反,當抱怨少了,你才能把精力聚焦於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尋找新的可能性。



遞減信息,拋開繁雜的干擾

在如今數字化的時代,我們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已經超過了我們消化的能力。


但接收太多的信息,並不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反而會降低我們大腦的專註力。


博主@小明同學 分享她的一個經歷:


因為在網上待的時間長了,她被各種信息所包圍。


表面上,她每天能吃瓜、衝浪,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但是,到了需要的時候,她卻找不出一點有用的東西。


思路總是斷斷續續。


或許,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情況。


看了很多信息,卻沒有真正有用的東西;刷了很多視頻,卻鮮少能夠有消化的。


過多的信息輸入,讓人無法專註思考,過多的信息誘惑導致精力不斷分散,進而對精神狀態產生消極影響。


人到中年,學會遞減信息,篩選和優化我們獲取的內容,才能專註當下,保持頭腦清醒。


愛因思坦曾經說過:「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總體能力的培養。


一天的時間只有那麼多,卻被各種信息所蠶食。


只有及時「斷舍離」,才能做出清醒的判斷。


一直保持獨立的思考,才能獲得信息時代最大的益處。




作家雪小禪曾說:


「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的確,時間是有限的,過一天少一天。


學會遞減生活,才能把時間、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遞減生活並不是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和熱愛,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人的能量只有那麼多,為了有精力走得更遠,有閑情欣賞沿途風景,我們必須割捨一些東西。


有時候,捨棄並不意味著失敗,它也可能是新的開始。

作者簡介:江兆苓,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指尖寫天地,文字當盔甲,本文: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