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怨恨,這是第一重境界。
每個人一經踏入社會,就會不由自主地處於複雜的社會關係和利益糾葛中。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都會被人損,遭到過擠壓、委屈、不公,甚至是打擊、冤屈和怨恨等。同樣,也會因為自己的發展,而擋了別人的路,剝奪了別人的機會,有意或無意地損害了別人的利益。
由此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結,留下的種種遺憾,往往很難釋懷,乃至一輩子也沒法解開,就各奔東西了。當你對久遠的事情記憶猶新時,很有必要超越以往的不愉快、不順心的事情,盡量地留住美好。
俗話說:慮多氣血衰,寡慾精神爽,養性須修善,忘卻真君子。這種超越,其實是非常有益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的。
超越名利,這是第二重境界。
孔子曰:「從心所欲不逾矩」,包含有超越名利的意思。首先是不好強,而應自強。好強,爭的是得到別人肯定的評價;自強,則只在意自我的評價。好強,貌似自信,其實是自卑,因為它在乎的是外在;自強,則才是真正的自信,真實在的滿足。
其次是立足現實,量力而行。世間之事,有能力完成的,是理想;能力不足硬想完成的,是夢想;想卻無能為力的,是幻想。
再次是淡化名和利。隨著年歲的增加,名和利就越來越顯得是身外之物的次要的了。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是浮雲。再說,它生不帶來,又死不帶去,不應成為生活和精神上的的負累,或刻意追求的東西。
超越生死,這是第三重境界。
儘管現代人越來越長壽,但生與死卻是每個人都難以迴避的問題。即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體會到靈魂的永恆。宗教修行者們虔誠地做修行,是在力圖捨棄眼前的一切累贅,直接探求生命最本質的意義。那麼,非宗教者,也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
即通過研究哲學、歷史、文化、藝術、自然、科學等,通過對人生價值的回顧和體驗,通過自己與社會進步的關聯,通過團體的交往和踐行,通過人際的溝通,通過有聲有色的晚年生活,通過自我修鍊,通過體悟此生的價值,從而一步步地實現對生死的超越。並通過積極努力的保健、健康、長壽,儘可能地駕馭生死,做到死而無憾,這便進入了第三重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佛、道,把人分為六種:渾人(靠本能生存)、俗人(靠慾望生存)、凡人(靠情感生存)、賢人(靠信念生存)、達人(靠智慧生存)、高人(靠境界生存)。如果說,1-3種人的特質是自我,4-5種人的特質是理性,那麼,第六種人的特質則是釋懷。
上述三種超越、三種境界,說到底,就是對人生的釋懷。釋懷是一個過程,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