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的父母。大多出生於五六十年代。那時候所經歷的苦楚與無奈,是我們這一代人不曾經歷的。但父母的青年生活是我們共同參與的。今天就把我。年少時所見的農村家庭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我們八零後的這一代。總覺得自己年少時父母很少參與到我們學習生活。就連我們平常穿衣吃飯。好像都是我們自己在年少時都能獨立解決。今天我就用一個農村80後視角,來一起回憶一下。八零後這一代人。和父母青年時期。生活所面對的困難。一起來一場。時間歲月的回眸。人生海海其實沒有哪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就從父母結婚時。爺爺給父親分家時說起。父親是1985年結的婚。那時候,很少有人自由戀愛。老媽就是別人說媒隔壁村的。記得父母曾經回憶說。以前結婚就是一間土瓦房。那時候,村裡連電都沒有通。更別提有什麼電器啊之類的了。有的只是一些農村用的務農工具。普通家庭常用的桌椅板凳。但父親在年輕時腦子還算活絡,村子離鎮上比較近。經常做一些小生意,比起農村勞作收入要強一些。結婚之後過了幾年關景,就自己又起了兩層的磚瓦房相比之前的土坯房。又好了不少。90年代初期,在農村的磚瓦房就算是不錯的了。如果有誰能起上兩層的平房。那就算是富裕之家。從記事起。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整天到晚忙個不停。從天沒亮就出門勞動。到天黑時收工回家。每天好像都有干不完的活。可能那時候不太理解,他們每天都忙些啥。當成年之後。忽然間就意識到,曾經父母的生活就是現在自己的生活。雖然農村八零後這一代。沒有父母那一代的饑荒與貧瘠。但如果你在農村生活過,也一定感受過。生活的辛苦。每個時節。都有農村的播種與收穫。在那個沒有機械化作業全靠肩挑手扛。和一鋤頭一鋤頭翻地才能下種的經歷,到如今還歷歷在目。那時候吃的零食可能就是父母在野外幹活勞作中。有時候所能找到的一些野果之類的。當父母把一顆顆。紅燦燦的果實用芋頭葉子包著拿回家的時候。當你打開的那一瞬間。你內心會特別的開心。一口猛地咬下去,果實一粒粒在口腔里爆裂,那種在酸澀中夾著一絲甜。 如果有些沒有清理乾淨的還會有小刺扎你的舌口。
養豬作為那時候農村每個家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記得以前農村家庭餵豬。豬主要吃的是綠色飼料。也就是大家常聽說的打豬草,以前的人們很少外出務工,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是以農業收入為主。在我們那裡。人均土地面積非常有限。能種經濟作物的地。肯定不會種些餵豬吃的東西,那樣就太浪費了而且也不合算,所以豬吃的食物主要靠家庭里一些小孩去外面打豬草解決。80後大家可能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左手的食指上現在還能看見曾經割草收麥或打豬草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傷痕。
那時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比較低。每個家庭小孩一年之中最主要的支出應該就是學費了。雖然那時候學費每個人也就是二三百塊。如果要按照現在的物價算可能也是比較高的了。那時候的肉價也才兩塊多。記得每到開學的時候。父母就得把家裡的豬賣掉用來交學費。就相當於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大頭。都成為了學費的支出。
現在每每想起母親年輕時矮小的個子能擔起一百多斤的蔬菜不覺有些驚詫,那時候村上連最基本的馬路都還沒有修好。一口氣要挑兩公里去街上售賣。全部賣掉也就是十幾20塊錢。自己省吃儉用之下,會帶幾個包子回來給孩子們解解饞。現在想想就不由感恩父母曾經所付出的辛勞。
那時候農村出生的小孩好像感覺都比較懂事。只要到了有勞動能力的年紀。基本上,家裡的,洗衣,煮飯,炒菜。都不用大人們操心了。等到了上初中的年紀。給家裡的牲口餵食。基本上也是家裡的孩子能全面負責了。以前在農村就沒有吃閑飯的。有多大力氣就干多大的活。
到2000年之後。不知道是父母的壓力大了。還是看著我們都長大成為了勞動力。家裡承包了村上所有的魚塘。隨後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走入城市打工。各村閑置的土地也流轉到我父親的手裡。隨後,家裡的農田耕作更是達到了20餘畝。那可都是靠人力勞作下耕種的。種過地的會明白其辛勞程度可想而知。同年家裡養的豬達二十多頭,年底又養了十頭牛,加上承包的魚塘,土地種植的蔬菜,偶爾經營的生意俗稱的趕場,經過幾年父母辛苦的經營親戚的幫襯子女的懂事相互作用力下,終於在2005年把房子蓋到了鎮上,這是父母在1987年起磚瓦房之後,1990年蓋平房之後又住上了樓房,人生的奮鬥就是讓你的生活在一天天變好,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耕耘之中有所收穫,我們有時總喜歡抱怨時代的不濟,但回過頭想想在生命中努力奮鬥的年級我們是否已竭盡全力!
1990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