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真正厲害的人,都戒掉了這9個壞習慣

作者:風吹梧桐(富書作者)


喬布斯曾說:


「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養成習慣;在你生命的最後30年中,你的習慣決定了你。」


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行為習慣,卻擁有巨大的力量,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命運。


好習慣,是開啟美好人生的鑰匙,而壞習慣,則是成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今天,給大家分享《人民日報》總結的影響生活的9種壞習慣,努力戒掉,拿回生活的主動權,收穫開掛的人生。



過於依賴他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


「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意味著把失望留給自己。」


當你把命運的主宰權交付給他人,等來的將是一場悲劇。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收到弟弟于勒的來信,信中說,他在海外賺了錢,願意資助菲利普一家的生活。


菲利普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把一家人過上富足生活的希望,全寄托在于勒的承諾上。


他們不再精打細算過日子,工作上也漫不經心,即使日子越過越艱難,菲利普夫婦也沒想過依靠自己,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


直到多年後,他們在船上偶遇衣衫襤褸、賣牡蠣的于勒時,菲利普想要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如同肥皂泡,瞬間破碎。


人這一生,難免遭遇困頓,如果只想依靠別人來「改天換命」,自己不努力創造,到頭來免不了一無所獲。


求人不如求己,你才是你人生唯一的負責人。


凡事靠自己,才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太在意外在的評價


曾有人問蔡瀾:「我該如何面對別人的評價?」


蔡瀾回復四個字:「不理沒事。」


有「全中國最好的經紀人」之稱的楊天真,在事業巔峰時刻突然辭去經紀人工作,進軍直播界,賣起了大碼女裝。


一時間嘲笑她的聲音鋪天蓋地。


有人質疑她在經紀人圈子裡混不下去,才被迫轉行;


也有人嘲諷她為了宣傳產品,擺弄肥胖身姿的樣子太難看……


無論別人如何惡語相向,楊天真從不在意。


她只管謙卑地向直播大V們取經,認真選品,賣力直播,在新的賽道上照樣混得風生水起。


余華說:「生命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人生在世,不管你活成什麼樣,總有人對你評頭論足。


若是過度在意別人的言論,註定會有所負累,白白消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唯有不畏人言,遵循本心,方能活出生命最真實的精彩。



在焦慮中拖延


義大利短片《星期六》,講的是一個獨居男人如何計劃一天,又蹉跎一天的故事。


一大早,男人就在腦海里規劃好了一天要做的事情:洗碗、洗衣服、支付賬單、清潔浴室,扔垃圾,給母親打電話,晚上再出去放鬆一下。


然而接下來,他沒有立刻去做,而是反覆思考,糾結到底從哪件事開始做起才比較好。


結果一天過去了,男人在焦慮中一再拖延,最後一件事情也沒有做成,反倒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癱坐在椅子上。


邏輯思維CEO脫不花在「魯莽定律」中說道:


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麼,不要反覆推演,立即去做,最終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後悔。


真正讓我們心力交瘁的,不是生活的瑣碎,不是事情本身的難度,而是過多的思慮所造成的內耗。


與其在焦慮中拖延,不如立刻著手去做。


執行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敲門磚。


仰望他人生活


網友@英子 講過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人唏噓不已。


英子與丈夫結婚幾年,兩人感情很好,雖然住在租來的小房子里,但每天有說有笑,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在一次與媽媽閑聊時,英子得知同村好友結婚不久就買了房,過生日還收到老公送的一輛車,她心裡很不是滋味。


她開始抱怨自己的生活,嫌棄丈夫賺錢不多,埋怨農村的公婆窮,幫襯不了他們。


為此,夫妻倆天天吵鬧,原本恩愛的兩個人最終一拍兩散。


《人性的弱點》中說: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記享受自己的生活。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過得不快樂,並不是真的生活不「幸福」,而是沒有「比別人幸福」。


盲目攀比,不僅不能讓你變得更好,還會讓你對自己的幸福視而不見,徒增苦惱。


其實,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落寞,無需羨慕他人。


丟掉無謂的攀比,內心知足,精神豐盈,才能將一地雞毛的生活,過得熱氣騰騰。



總是自我否定


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4》中,一向以大女人形象示人的劉敏濤,居然在節目中幾度情緒失控落淚。


組裝帳篷,劉敏濤折騰很久也沒裝好,急得一邊抹淚,一邊否定自己說「太笨了」;


沙灘車比賽,她的車子追尾張凱麗車子,自責地哭了起來,覺得給別人添了麻煩;


到達第二個露營地,她遺漏了搭帳篷的工具,又認為是自己把事情搞砸,拖了大家後腿,一度想要退齣節目。


《黑天鵝》里有這樣一句話:「擋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困難和挫折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一點小風波,就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中。


很多時候,否定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當你全然接納自己、充分信任自己時,才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生活上更多未知的挑戰。



隨意透支健康


網上有個問題:「人生在世,缺什麼最可怕?」


有人回答:


「缺健康。」


健康是前面的那個1,若失去它,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0。


網友小林曾透露說,他喜歡熬夜玩遊戲,每天凌晨兩三點睡覺成了常態。


去年,他的身體亮起紅燈,食欲不振、發燒、全身皮膚髮黃。


送到醫院時,被診斷為急性肝衰竭,醫生立即下了病危通知。


經過半年的治療,小林的病情有所好轉,但飽受後遺症的折磨,需要終身服藥。


本該是享受大好青春的年齡,卻因為貪圖一時享樂放縱自己,而賠上了健康,實在得不償失。


哲學家叔本華說:「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多少人仗著年輕,肆無忌憚地過度損耗自己的身體。


直到有一天病痛纏身,才幡然醒悟,擁有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不隨意透支健康,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便是對自身最大的負責。


困於低質量的忙碌


在《思考力的快慢》中,作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鎮上有位愛好寫作的年輕人,立志要成為一名小說家。


他每天筆耕不輟,但苦惱的是,寫出來的作品卻不盡人意。


他去教堂問神父:「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的時間都在寫小說,為什麼我的作品無人欣賞?」


神父反問他:「你什麼時候在思考呢?」


年輕人一臉不解。


神父耐心說道:「你所謂的勤奮,不過是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並沒有什麼難的,難的是思考,如果沒有思考,你的小說就沒有靈魂,你的勤奮就沒有意義。」


縱觀身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明明很努力,卻一直在原地踏步;每天加班加點,卻始終業績平平。


網上有句很扎心的話:「機械式努力的背後,不過是一種肌肉的習慣性運動,這看起來是勤奮,其實是腦子的偷懶。」


一個囿於表面勤奮而懶于思考的人,很容易陷入「瞎忙」的怪圈,往往只有苦勞,沒有功勞。


只有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不斷精進自己,才能擺脫低質量的勤奮,實現高質量的成長。


對生活有過度執念


在剛過去不久的高考中,34歲的「高考釘子戶」唐尚珺,再度引起上億網友熱議。


從2009年到2022年這13年間,他不斷地在復讀、參加高考中循環,只為圓自己的「清華夢」。


期間,他曾被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一些知名學校錄取,但為了「非清華不去」的目標,他都一一放棄了。


今年高考,仍沒有如願的他,在微博上留下「難如願,又何妨」的語句,終於結束了多年的高考路,辛酸退場。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不顧一切追求夢想是一件很酷的事。


走過半生才明白,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我們去較勁。


正如後來唐尚珺所說:「沒有在合適的年紀做正確的事,我不是故意的,很多時候都是後知後覺而已。」


一味地把期待的生活過成一種執念,到頭來,只會在不知不覺中蹉跎了歲月,輸掉了人生。


放下對生活過高的期望,放棄對某件事情的執念,你會發現,人生處處都有驚喜。


不破局卻期待變化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女生,不喜歡她現在學的會計專業,想學設計。


導師建議她,休學一年,復讀高中,重新考設計專業。


女生擔心復讀一年,將來要晚畢業一年,找工作談戀愛年紀大了沒有優勢。


導師又建議她,利用課餘時間學習設計,四年後會計本科畢業了,還可以用設計就業。


女生猶豫了,大學本來要學的課程就多,如果同時學兩個專業的話會很辛苦,擔心自己吃不消。


女生是不是像極了我們身邊的有些人?


想運動減肥,沒堅持幾天,就打起了退堂鼓;


想辭職換工作,又害怕承擔跳槽的風險……


腳下的路是走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如果期待生活有所變化,卻只是嘴上說說,只會錯失一次次成長的機會,終日自怨自艾。


將夢想付諸於行動,努力拓寬自己的邊界,才能做到真正的成長。

正如有句話說的:「人生如棋,識局者生,破局者存,掌局者贏。」


與其庸人自擾,不如打破現有的局面,走出負循環,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亞里士多德說:「我們每個人都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因此,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你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過什麼樣的人生。


從今天起,摒棄壞習慣,培養好習慣,遇見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人生。


點個贊,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簡介風吹梧桐,富書專欄作者,奔走在自己的熱愛里,與最好的自己不期而遇,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